【本報訊】由行政長官董建華一手創立的特區高官問責制實施兩年以來,衞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長楊永強是第三名官員下台,學者指楊永強錯過下台最佳時機,董建華遲遲不讓他辭職是決策太慢,直至立法會公開沙士調查報告後才作此了斷,不但在政治上完全失分,更陷入被政黨牽制的劣勢,日後管治肯定處於被動弱勢局面。 記者:羅偉光、譚暉、何文雯
城市大學公共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張炳良指出,前任保安局局長葉劉淑儀及前任財政司司長梁錦松均是以個人理由辭職,嚴格來說楊永強才是問責制實施後首個負上決策失誤政治責任而下台的官員,故這次可說是開創落實問責制的先例,然而時機卻太遲,「其實楊永強去年就應該落台,唔使等到立法會公開調查報告後先決定,𠵱家先辭職實在太遲。」
張炳良稱,董建華拖延官員下台時機,結果令過去一年政府不斷受到批評,「實行問責制提高咗市民對政府嘅期望,董生又唔畀官員引退,只會令市民愈來愈失望。」他又說,縱使楊永強下台可暫時平息民憤,但長遠而言卻未必能緩和市民對政府的不滿。董建華在三大黨壓力下讓楊辭職,「俾政黨迫到最後一步先有人辭職落台,市民唔會欣賞呢種做法,喺政治上董生可以講係完全輸晒。」
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副教授盧兆興認為,去年北京指令多名衞生官員下台,以向公眾交代,是港府要求高官下台的最佳時機,楊永強直至昨日才下台已經太遲,令市民對問責制失去信心。但他強調,這次事件其中一個積極意義,是讓公眾感到問責制確實執行,「唔會再覺得問責制只係徒具形式嘅制度。」
盧兆興又說,雖然楊永強下台回應了民意訴求,但董建華卻難以藉此挽回民望,結果是兩敗俱傷,因為外界認為此舉是為了穩住保皇黨選情才犧牲楊永強。事件亦反映部長制需同時引入政黨成員才可暢順運作,「楊永強因為冇政黨背景,所以出事後就冇人保住佢。」他指出,日後港府施政會受政黨更大牽制,政黨取態成為管治成敗與否的最大變數。
城大專業進修學院首席講師宋立功稱,楊永強下台可能令北京對普選戒心更大,因為楊是在民意及輿論壓力下離職,若落實普選,局勢將更難評估,甚至憂慮出現失控,所以北京有可能更排斥收緊○七、○八年普選的可能性。
自由黨副主席劉健儀說,楊永強下台是完善問責制、顯示問責制有進步的事件。她又稱,港府日後應檢討問責制運作成效,尤其是分配局、署職責安排,因為署長有法定權力,政治責任則由局長承擔,制度上未能體現權責相稱的原則。
官場對楊下台反應極大,一名高官坦言過去數日政府內部預期董建華會「死撐」楊永強,但當昨晚得悉董接納楊的請辭後,他的反應為這是「董生做咗七年嚟最聰明嘅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