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卿
今年七一大遊行,逾五十三萬市民提出爭取○七、○八年普選及還政於民的訴求。華員會於六月十三日公開呼籲公務員不要參與,因為遊行政治意味很濃,若公務員參與便會影響政治中立的原則。
較早前入境處助理處長蔡漢權先生撰寫《香港不是悲情城市》一文,表達其對政改爭拗的看法,並投稿到部門刊物《境象》。及後入境處傳訊及公共事務組把文章轉發各傳媒,並獲數份報章於五月二十六日具名及職銜轉載。上述事件令人關注到「公務員政治中立」是否被濫用或受動搖。
公務員事務局局長王永平於六月九日立法會會議席上,回應議員就蔡氏文章的提問,表示文章廣發予傳媒是獲蔡先生上司首肯,內容亦不涉及政治評論,故蔡氏沒有違反政治中立原則,王局長更強調不能剝削公務員的言論自由。
王局長詮釋「政治中立」的原則,認為是建基於效忠政府的責任,故公務員應對在任行政長官及主要官員盡忠、在制訂政策過程中坦誠清晰地提出意見,及在政府作出決定後,不論個人立場如何,全力支持政府及實行有關政策,並不應公開發表個人意見。不過本人認為,該解釋是扭曲了政治中立的原意。
政治中立是維持高質素公務員隊伍的重要基石,因為該原則確保公務員不會受到政治觀點或立場影響而有所偏私,排斥異見者,從而損害公眾利益。此外,公務員亦不應因其逢迎政府立場而獲晉升,從而杜絕官場的擦鞋文化。此原則亦避免公眾混淆公務員的私人意見和政府立場。而公務員政治中立原則的基礎,並不是單單對行政長官及主要官員效忠,而是向全港市民效忠,故公務員政治中立的定義,不應是王局長所指的如此偏頗。
由此可見,公務員是否參與七一大遊行,實際與「政治中立」原則無關,因為遊行是《基本法》保證市民表達意見的權利,而參與者亦毋須表露公務員身份,參與遊行純屬個人表態,若指摘公務員參與遊行有違「政治中立」原則,就是以此原則來打壓他們表達意見的權利!
反觀蔡氏一文,報章刊載其職銜,容易令人產生誤會。不過蔡氏此舉卻深受到親共人士的肯定,相反,前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卻因在《時代》雜誌發表文章,便受到親共陣營猛烈批評,指退休公務員不應公開說三道四。這些人士的雙重標準,正正凸顯公務員「政治中立」的重要性。
自主權移交以來,行政長官董建華的領導班子刻意邊緣化民主派,即使民主派對民主、民生、福利及經濟有良策,亦不獲當局青睞,可見政治不中立所帶來的敵我意識如何影響特區管治。若公務員隊伍也不能堅守政治中立,香港未來的發展只會令人深感憂慮。
……………………………………………………
作者為民主動力副召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