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講場:理財教育先從家庭入手

基金講場:理財教育先從家庭入手

時下有不少青少年均拖欠一大筆信用卡帳款,而輿論往往把這個現象歸咎於「物質主義氾濫」等社會因素。然而,像許多社會問題一樣,青少年之所以欠債纍纍,癥結在於家庭教育不足。事實上,父母倘能引導子女養成良好的理財習慣,不僅可讓子女一生受惠,也可令自己獲益良多。今期我們就此提供一些具體方法,以供參考。

要讓子女養成良好的理財習慣,必須從他們年幼開始,提供適當的理財教育。整個計劃涉及三大重點,包括為子女灌輸正確的金錢概念、讓子女從小開始理財及負上責任,以及父母須以身作則。

灌輸正確金錢觀念
正確的金錢概念極為重要。受到「重農輕商」、「不為五斗米折腰」等觀念所影響,許多人在談論金錢時均存有諱忌。但在華洋雜處的香港社會,隨着更多白手興家的人士晉身富豪行列、更多非憑仕途而從其他途徑(例如影藝事業)飛黃騰達的例子出現,更多人認為:「金錢並非萬能,沒有金錢卻萬萬不能!」這成為許多人的座右銘,亦是他們有意或無意之間向下一代灌輸的金錢觀念。
問題是,這些觀念對青少年不僅無助,甚至會令他們誤入歧途!原因在於這些觀念形成2種普遍的極端心態:其一是視金錢為非份之想,對理財投資退避三舍;另一心態是以金錢多寡為作為自我價值的基準,並以此作為衡量他人價值的判斷。這兩種觀念均沒有弄清楚金錢的本質──金錢只不過是一項普遍受信賴的交易工具,作用是換取需要品。
工具本身不會帶來厭惡或喜悅,「窮亦樂」或「富而驕」,實質上是個人對需要品而非對金錢的取態。以金錢多寡為標榜,只不過是把個人的價值觀加諸金錢身上。
明白金錢的實質作用後,父母可在日常生活裏,為子女灌輸有關金錢的正確理念,並協助他們培養良好的理財習慣。這既可讓子女有更佳機會獲得需要品,亦可平衡他們對需要品的價值觀,從而可享有理想的物質和精神生活,既不為金錢所困,亦不成為金錢的奴隸。

家長必須以身作則
在這個教育過程中,子女必須有機會參與理財,方能把上述概念付諸實行。例如父母給孩子零用錢時,可安排子女記下他們每項花費,每星期和子女一起細閱這些開支,並討論如何處理省下來的金錢。又例如子女在春節收到紅封包時,父母可與他們商談如何處理這筆款項,而不應強行充公或單方面決定用作子女的儲蓄。
這樣做的重點在於讓子女明白,對於調配金錢,他們既有權利,亦有責任。讓子女有機會在調配金錢方面犯錯,並協助他們糾正錯誤,令他們以作出正確的調配為榮。最重要的是,切勿以金錢作為獎賞或懲罰手段,否則子女會把金錢的工具角色混淆為價值基準。
然而,倘若父母不能以身作則,上述努力只會付諸流水。若父母視金錢為非份之想,又或者以金錢多寡為作為自我價值的基準,並以此作為衡量他人價值的判斷,子女在耳濡目染下,亦會萌生同一觀念。

為子女注射免疫針
反之,父母若能妥善處理消費和積蓄,並向孩子講解有關金錢的本質和理財知識,便有如為子女注射免疫針,令他們可抵禦友儕和社會風氣的不良影響。很明顯,這要求父母與子女一起學習,並須付出耐心和細心,但它卻能為父母和子女帶來極佳的回報。
「窮亦樂」或「富而驕」,只是一種對金錢的取態──金錢只是工具,如何使用在乎一己之心。能善於理財,最低限度能令人免於因欠缺金錢而增添煩惱。不少衞道之士追懷「安貧樂道」的寶貴情操,並對「拜金主義」大加韃伐,這對解決問題並無實際作用。
要令下一代了解金錢的意義,並讓他們培養出正確的理財之道,關鍵在於家長必須首先認識金錢的作用,並有計劃地向子女灌輸理財概念。這是父母可為子女送上的其中一項最佳禮物。
富達基金(香港)有限公司
富達投資熱線:26292629
網址:www.fidelit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