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金管局及三間發鈔銀行昨公布三款新鈔的設計,最大變化是將五十元鈔票,由八十年代沿用至今的紫色改為綠色。其實,五十元一直是香港鈔票史裏較「百變」的貨幣,過去曾出現過啡、橙、藍等顏色;相反在今天流通量較大的二十元鈔票,只在一八四五年曇花一現,直到一九八五年才重新發行。
東藩匯理銀行是本港第一間發鈔銀行,最早期的鈔票在一八四五年推出,面額包括五元、二十元、二十五元、一百元、五百元、一千元等。「嗰陣時一個月人工都係一、兩蚊,一千蚊足足可以買到半條街!」錢鈔專家馬德和表示,香港開埠初期,居民多使用碎銀,鈔票是上流社會使用的貨幣。
最早期推出的二十、一百、一千元都是灰色,面積巨大,水印跨越整張紙幣,鈔票要由銀行總經理及會計師親筆簽名。五十、一百、五百、一千元一直通用,滙豐銀行在一八七七年發行的五十元以橙黃作主色,以銀行徽號作計設計圖案,一九○一年之後的五十元,有棕、橙、紫、綠等多種顏色,多用希臘神像及銀行總部建築物作主題。
到了六十年代,五十元紙幣一律改用藍色,渣打銀行的五十元以銀行總部做主題,在七十年代加入麒麟作標記。到了一九八五年,渣打及滙豐銀行都將五十元改為紫色。
今天在市面上通用的「金牛」(一千元紙幣)在一九七九年發行,渣打的金牛一直以龍作標記,滙豐則將石獅子及總行融入千元鈔票設計內。
現時流通量廣泛的二十元紙幣,在一九八五年才再發行,直到現時仍以藍色做主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