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四年七月五日,還是個十九歲貨車司機的「貓王」皮禮士利,走進美國孟菲斯市的太陽唱片公司錄製《That’sAllRight》。原本一首藍調老歌,給他唱得充滿勁道,一個全新的音樂世界就此打開,搖滾樂從此陪伴一代又一代年輕人大搖大擺半世紀,訴說他們的反叛心聲。
為慶祝搖滾樂誕生五十周年,美國和英國逾千個電台周一會一起播放《That'sAllRight》,美國Sirius衞星電台更設立特別頻道,二十四小時無間斷播放「貓王」歌曲。
回顧搖滾樂五十年歷史,本港音樂人黃志淙說:「搖滾樂是場音樂革命,將黑人和白人音樂混為一體,令草根階層的音樂把階層和國家的界限逐一打破,登上大雅之堂。」
「搖滾樂」這個名詞,其實早在一九五一年已出現,rock和roll都是黑人音樂暗示性行為的用語。「貓王」以白人之身唱出黑人的感覺,把白人的鄉謠音樂和黑人的節奏怨曲融合,再配合性感台風,將這名詞化成一股洪流,席捲年輕人世界。
樂評人黃啟聰說:「搖滾樂代表了任何一個年代的年輕人心態,與流行樂代表市場最主流最糖衣一面不同,搖滾樂以反叛為主,因為搖滾樂人打扮較壞,多粗口,被父母抗拒,年輕人的反叛就此積下來。」
在五十年代的孕育期,搖滾樂的社會性不明顯,只有隱含的種族融合和性解放訊息,但到了反戰和民權運動風起雲湧的六十年代,以「披頭四」為首的無數創意天才投入創作,開展搖滾樂二十年黃金年代,搖滾樂也成為抗衡文化的核心,上一代結領帶、看《生活》雜誌、聽DeanMartin;新一代留長髮、看《滾石》雜誌、聽JimiHendrix。
搖滾樂的成功,卻也令它融入商業主流,成為建制一部份,八十年代起漸失光芒,近年更被HipHop、R&B取代其樂壇主流地位。黃啟聰卻認為搖滾樂不死:「搖滾音樂永不會消失,待主流音樂變得平淡、政治氣候不穩定時再次爆發。」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本報記者
「貓王」出現之前,美國白人聽鄉謠,黑人聽節奏怨曲,是他把兩個老死不相往來的音樂世界打通了,締造出搖滾樂。他在台上猛扭臀部的台風,叫年輕人尖叫,教保守的家長皺眉。就像他在名曲《HoundDog》中所唱:「他們說你是上等人,這只是謊言」,「貓王」為年輕人埋下不羈反叛的根。
當「貓王」服兵役和集中拍電影時,披頭四以活潑的旋律征服世界。初時他們唱的都是《IWannaHoldYourHand》般的純情情歌,後來受卜戴倫充滿社會性和知性的詞風影響,披頭四也寫了像《AllYouNeedIsLove》的作品,在反戰年代宣揚和平訊息。從前視搖滾樂為小孩子玩意的大人,也得承認搖滾樂言之有物。
當披頭四還是滾石樂隊的樂迷,這等於做好孩子還是壞孩子的抉擇。滾石的歌偏向黑暗粗獷一面,《Satisfaction》高唱怎樣也得不到滿足,唱出年輕人躁動的心聲。七十年代披頭四已解散,滾石卻繼續走紅至今。其後的U2繼承搖滾曲風,內容卻加強政治性,像歌頌馬丁路德金和為政治犯訴苦,成一代正氣之音。
搖滾樂成為建制一部份,與流行樂界線日益含糊。兩人都是MTV時代產物,音樂、跳舞與音樂錄影帶相輔相成。米高積遜八二年的《Thriller》大碟混合重金屬搖滾和黑人音樂元素,創全球銷量逾五千萬紀錄。麥當娜的音樂以跳舞音樂為主,間中帶有搖滾元素,最突出還是她千變萬化的形象,成為時代女性代言人。
共產主義國家從前都視搖滾樂為洪水猛獸,但有反叛的地方就有搖滾樂。蘇聯鐵幕時代禁止搖滾樂,人們就偷偷用X光膠片印製搖滾樂唱片流傳。中國七十年代末開始開放改革,令青年終有機會接觸國外搖滾樂,其中的表表者就是崔健,一曲《一無所有》,唱出許多人的心聲:「我曾經問過不休,你何時跟我走,可你卻總是笑我,一無所有」,一九八九年民運期間在天安門廣場演唱時,學生都大有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