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嘉銳
最近出現所謂非法巴士問題。這些巴士並非由現時的專營巴士公司經營,但能提供所謂「點對點」的服務,因此頗為吸引。
早在八十年代,政府開發的一些新市鎮,如沙田的一些大型私人屋苑,已有從屋苑直達中環的巴士服務。當時,甚至有報紙及三文治相贈,曾經一度大受歡迎。現時,很多私人屋苑都會有這類邨巴服務,專門將住客由屋苑,送到中環、金鐘、灣仔等地區,方便住客。政府對這些巴士路線,究竟如何釐定,班次應該有多頻密,定價如何?可否定期修改?上落客地點應如何安排,一向是低調處理。這些非專營巴士的牌照如何批核,亦似乎不容易知道。
最近,之所以引起關注,是因為某些演唱會散場時,有多間非專營巴士公司,懷疑趁着人潮離開,在紅磡附近兜客,甚至引起武力衝突。最近一次,甚至有警方介入。
黑社會收保護費的情況,與過往相比已大減。那麼,何以現時這些非法巴士的出現,又同時帶來黑社會的介入呢?
從經濟學角度來看,似乎是挺自然的:一方面紅磡沒有地下鐵路,火車在演唱會散場時亦會超越負荷,有限的巴士路線亦然。而政府由於要人工地增加地鐵及輕鐵的乘客量,在一些人口眾多的地區,如將軍澳、屯門等,又故意取消了一些巴士及小巴路線,於是,形成了一個對公共交通的龐大需求,而那些非法巴士,正是填補這個因政策制訂而產生的空隙。
正因為這些巴士是非法的,究竟誰人應該有多少泊車位,或那個泊車位誰屬,基本上是法律上的真空地帶,於是,既不能從正常法律途徑得到保障,惟有從地下市場中尋找保障,於是,政策的漏洞造就了黑社會一次機會。
既然可以有演唱會門券售賣,政府也可以將演唱會特別巴士的牌照售賣。而且,不一定要由現時的專營巴士經營──非法巴士能以較低價錢,提供較方便服務,似乎顯示出現時專營巴士公司的價格過高,或缺乏效率。所以,政府大可將這些路線拍賣。這不單可增加一點收益,更重要是,可以管制路線的多寡,巴士的頻密,以及上落客區的秩序。而未來大型群眾活動中,或可考慮類似的安排。
……………………………………………………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