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組(OPEC)由7月1日開始每日增加輸出石油配額200萬桶,即市場供應增加。美國將伊拉克政權交還新臨時政府,意味影響油價上升因素之一的地緣政治溢價可望下降。中國採取宏觀調控措施,可能導致需求略為減少。在此消彼長的情況下,油價又哪有不下跌之理?
然而事實擺在眼前,上述3大因素亦僅能促使油價從高峯滑落約5美元(1桶.下同),紐約期油價格仍企穩在38美元之上,那麼這又給人們帶來甚麼啟示?
全球最大產油國沙地石油部長納伊米上周表示,目前油價符合理想(利益較貼切),是否告訴世人,冀望油價繼續回落有如筆者早前強調──屬於妄想?事實上這次油價上升,並非由於發生如1974年般的石油禁運,或70年代末的伊朗革命,甚或1991年的波斯灣戰爭所引起,絕大部份原因是需求大增所致。
隨着全球經濟復甦步伐加快,中國及其他新興國家如印度、拉美多國經濟的崛起,加上美、日和歐洲對石油需求的增加,單靠有限度的供應可謂吃不消,在沒有新油田的發現,對開採石油的投資顯得患得患失,更加欠缺石油替代品的發明,全球需求朝着供應上限邁進,假如勢頭持續,油價更上一層樓可以預見。
人們更不應忽略的是,中東局勢從來沒有緩和下來,如果因沙地恐襲的增加,令致沙地王朝有何冬瓜豆腐,這個震撼可不能小覷。此外美元貶值亦是誘發油價上升的另一因素,假如美滙持續滑落,產油國收入「縮水」,難保他們又要「度」計,油價若反覆上升,聯邦儲備局所謂的通脹壓力來自「短暫因素」(transitoryfactors)便可以休矣!那麼利率、股市之去向豈不又要重新評估?
王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