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振興經濟重建伊拉克 - 何洋

蘋論:振興經濟重建伊拉克 - 何洋

六月二十八日,地點巴格達,當地時間上午十時三十六分,伊拉克最高法院首席法官馬克茂德從美國駐伊行政長官布雷默手上接過一份移交權力的法律文件,從此伊拉克便正式告別獨裁政權,正式踏上通往自由民主之路。
伊拉克臨時政府當前面對的最大難題,在於如何開展重建工作。重建工作千頭萬緒,我們認為臨時政府應先把注意力聚焦在經濟建設這個關節點上。因為有證據顯示,很多參與攻擊聯軍和擾亂社會秩序的滋事分子都不是侯賽因的支持者,而是來自貧窮的中低下層民眾。經濟環境的改善將令這批人參與擾亂社會秩序的機會成本大幅增加,從而減低他們成為滋事分子的意欲。因此只要臨時政府下決心盡力做好經濟恢復的工作,社會秩序便會很快伴隨經濟復甦而來,而重建伊拉克的路途將比現時平坦得多。
在侯賽因和支持他的社會復興黨主政下,主要經濟資源都掌控在政府手中,很多利潤豐厚的企業則由其親信主管,以換取他們的效忠。其時正規的私營部門亦因為侯賽因政權的貪污腐化和私人財產未被保護,以致未能發展起來。伊拉克民眾因而在侯賽因管治下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侯賽因下台後,經濟已有慢慢恢復的迹象,例如在巴格達等重要城市,一些小商販大量湧現,為民眾提供日常的生活所需。但要形成具規模的自由市場,令更多伊拉克人能參與其中,減低失業率(現在徘徊在20%左右),臨時政府便需趕緊為經濟活動制訂一套以私有產權為軸的遊戲規則,並保證這些規則能落到實處。此外,在有限的財政資源下,臨時政府在選擇應把資金投放在甚麼用途時,亦應先把那些有助營造良好投資及營商環境的項目列作優先,例如道路和電力等基礎設施,以加速經濟復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