甫踏入千禧年便遇上全球經濟放緩,迫使工業國家採用強力的財政政策及貨幣政策刺激經濟,其中美國的短期息率便由6.5厘一直調低至1厘,直至上周才回升──而這亦代表一個新里程的開始。其間有不少新興市場經濟體系追隨美國放寬銀根,目的是阻止本土貨幣兌美元升值。
在過去18個月,全球資產價格幾乎皆有可觀升幅。金融市場氣氛良好,令減息效應得以放大,為增長步伐較預期來得強勁的全球經濟作出貢獻。當中美國和中國經濟便迅速增長,並惠及日本及其他新興市場經濟體系,不過歐洲大陸的經濟則未能緊貼增長步伐。
工業國家增長步伐相對迅速,最明顯的證據來自其外貿帳惡化,以及本土金融機構健全性改善,而全球增長步伐加快,雖導致商品價格攀升,以及大幅縮減了過剩的產能,但卻沒有為通脹增添壓力。
今日,金融市場已為貨幣政策持續收緊作好準備。在美國大量刺激政策和亞洲強勁的需求支持下,先進工業國家經濟復甦,在2003年已得到確認。經濟榮景亦透過貿易活動轉頻繁而擴散至其他主要經濟體系,只有歐元區經濟仍見呆滯。近期經濟擴張的顯著特徵是通縮憂慮已大為紓緩,而需求增長亦由家庭轉移至企業開支。
問題是,復甦勢頭在可見的將來可否維持?短期而言,復甦動力可望進一步加強,因為全球增長在今年預期可以高達4.5%,而通脹則維持溫和。不過需求的前景在期內仍然會受一些不穩定因素所籠罩,特別是金融市場和商品價格近期的發展。至於中線來說,一些風險仍然揮之不去,尤其是私人和公營企業的負債高企。
在評估這些風險是否需要給予格外關注時,生產力趨勢的假設,會擔當重要角色。譬如美國生產力改善,便可為樂觀前景提供支持理據。實際上,美國勞工生產力近年的提升步伐是各大主要工業國中最快速的,反映在這次的經濟衰退中,科技仍能高速發展,沒有受到阻礙。
全球充裕的流動資金,正是銀根寬鬆,以及投資者涉險意欲增加的最佳證據,亦是新興市場經濟自2003年年中增長強勁,促使產品價格大幅上揚的主要動力。流向新興市場的民間資金大增,間接支持了增長,而伴隨這些資金而來的,是部份國家的外滙儲備水浸,令貨幣政策更富挑戰性。這情況在亞洲尤為明顯──在某些國家,信貸擴張便支持了消費者支出,亦惠及經濟增長。中國在眼前的增長中擔當了重要角色,因為他的迅速增長促進了東亞和其他地區的需求。
不過經濟前景仍有不少欠明朗的地方。首先,美國的長期利率已告上升,與新興市場債券孳息擴闊,可能導致流向新興市場的資金勢頭逆轉。此外,一些新興市場的本土需求增長能否持續,仍備受質疑。譬如在中國,過度投資、銀行體健全性和高通脹等負面因素便令人關注。最後,商品價格近期冒升,亦引起了全球低通脹期是否已結束,以及商品生產商會否財政失衡的關注。無論如何,高企的商品價格容許商品出口商把額外收益轉化為增長。基於供應難以急增的限制,以及來自中國和印度的龐大需求,短期內商品價格仍會居高不下,而供應的不穩定,亦會增加了商品價格的波動性。
很多觀察家相信,復甦的步履穩健,但對於美國和中國此2個推動全球成長的核心國會否失衡仍須加以關注──前者的消費者支出全賴大舉借貸支撐,而在息率回升下,高負債水平對消費必有打擊。在中國,熾熱的固定投資短期內或會挑起通脹,長遠而言亦會製造無利可圖的過剩產能。
令人關注的是,在今次衰退中相對未有受損的金融機構或會走在商業周期的前頭,為了替累積的資金追求最大回報,或會基於增長前景秀麗和利率水平等假設而大舉投資。面對新的周期開始,是時候思考應該怎樣做了。
﹙本欄隔周逢周一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