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憲孫醫治過不少血癌病人,深深體會醫生即使用盡經驗、知識與智慧,也未必能救回一命。他說,有時人的生命不在乎長短,但面對病魔時,不應放棄任何一個讓自己康復的機會。 撰文:冼麗婷 攝影:李家皓
對抗血癌,不同人有不同表現,有人很積極;有人選擇逃避。
十年前,一個八歲男童,被血癌折騰多時,復發了三次。經我最後診斷,若不做骨髓移植,他只能再活兩年;但手術的成功率,只有一成。
母親跟八歲孩子解釋後,性格沉靜的小男孩,選擇勇敢跟癌魔對抗。
………………………………
這種無血緣骨髓移植,很容易出現排斥和細菌感染。手術後,男孩命懸一線,跟病魔單打獨鬥兩個月。我是醫生,知道他有多辛苦。
他先是長了滿身紅疹,然後是脫皮。他口腔潰爛,進食困難;到能吃的時候,又會腹瀉。我們把養份直接輸送到他的血管裏,努力維持生命,冷不防,肺炎又來突擊。
病床上的弱小生命,有一半機會熬不過去,但他從來不後悔,疲累身軀裏,永遠讓我看到勇敢與樂觀的靈魂,他相信,自己總會康復。
當時的小男孩現在已經十八歲了,你想我有多欣慰!
………………………………
在基督的愛裏,我相信人可以有永生。但生命寶貴,面對逃避的人,就未必會可以感受生命的意義。
醫院外面的世界,更多時候令我迷惘。就如戰爭當中一個炸彈,奪去多少生命?恐怖分子活生生的把人質的頭顱切下來;年輕的香港學生,遇不如意事就跳樓粉身碎骨……我憤怒一些人自以為有操縱別人生命的權力,所以殺人有如劏一隻雞、殺一條魚!也悲痛一些人認為可以對自己的生命沒有甚麼責任。
在醫院裏,我們救人好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