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本港在一個月內出現第三宗日本腦炎個案,而且病毒已殺入鬧市住宅區。衞生署昨日證實再有一宗感染個案,患者是一名在深水埗李鄭屋遊樂場露宿的五十歲男子,現時情況嚴重。患者染病途徑至今未明,衞生署推斷與上月在葵涌九華徑出現的今年第一宗個案有關。有環保專家則不排除與深水埗區家鴉為患有關。微生物專家指情況已響起警號,顯示本港已出現小規模集體感染,估計未來一、兩周會有確診個案陸續湧現。 記者:陳倩雯、盧文烈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表示,警方於上月十一日在李鄭屋遊樂場發現麥姓患者,當時他神志不清、發高燒及頸部硬化,被送往明愛醫院治理。經過血清測試後,昨日中午證實患者感染日本腦炎。由於患者沒有外遊紀錄,故列作本地個案。
衞生署已派員到李鄭屋一帶向居民作問卷調查,並在明日為有症狀的居民抽血檢驗。衞生防護中心設立熱線電話25751848讓居民查詢,今日起朝九晚五運作。截至昨晚九時,中心共接獲二十七個來電查詢。
衞生防護中心社會醫學顧問醫生(傳染病)曾浩輝表示,由於患者至今未能講話,以及未能聯絡其家人,故未能取得更多資料。
由於患者露宿的地方與出現第一宗個案的九華徑相距只有兩公里,因此不排除兩宗個案有關連,例如患者發病前曾到過九華徑。而患者露宿的地方附近沒有豬場;漁農自然護理署也從未在該處捕獲傳播日本腦炎的三帶喙庫蚊,故懷疑患者可能在郊區或豬場附近地方染病,同時正研究患者染病與候鳥是否有關。
曾浩輝又指,以病毒潛伏期計算,估計患者在五月二十七日至上月六日期間染病,與今年首兩宗個案的染病日期相近。他形容,三個個案聚集在一個月內發生,情況特別,過去十年較為少見,原因可能與今年雨水多、病毒活躍在豬隻及候鳥身上,或與加強了監察有關,但真正原因還有待完成對居民的大型血清調查才可確定。他不排除未來仍有零星感染個案,但相信本港像其他高發地區一樣,每年出現幾百或幾千宗個案的可能性不大,他強調現時毋須為全民注射預防疫苗。
香港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系副教授何栢良稱,五月最後一周與上月首周的兩周內共出現三宗個案,顯示當時曾出現小規模集體感染,情況值得關注。以潛伏期兩周及化驗需時兩周計算,他估計未來一、兩周會有確診個案陸續湧現;其後的染病風險,就因天氣持續炎熱而仍然存在。
該學系另一副教授胡釗逸也認為,今年初夏已發生三宗日本腦炎個案,市民染病風險響起警號。助理教授黃世賢則建議政府定期統計庫蚊數量,以及豬隻感染情況,以便預測病毒在港的活躍性及爆發機會。
大埔環保會自然保育顧問詹肇泰指出,家鴉可傳播日本腦炎病毒,深水埗區就約有六十至八十隻家鴉,主要聚集在深水埗公園及北九龍裁判法院等。家鴉的活動範圍半徑大約有兩公里,即包括李鄭屋邨;但現時不能肯定此個案是否與家鴉有關。
衞生防護中心在發生第一宗日本腦炎個案後成立的病毒性腦炎監察系統,由上月十一日起至今接獲十七宗腦炎個案呈報,包括兩宗日本腦炎確診個案及四宗遭排除為日本腦炎的個案,中心現正跟進其餘十一宗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