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萬眾期待當中,聯儲局終於加息1/4厘,雖然這個幅度盡在世人意料之中,但遲來總好過不來。事實上,格林斯潘遲遲不肯加息是有其苦衷的,例如加息會導致債券市場大跌,又或會引起對沖基金套現而打殘股市等,這些都是廣為談論的課題,也是可能會發生的事。
但加息與否亦會影響美國現時經濟環境,因為利息升降直接影響了個人消費,而消費是現時維持美國經濟增長動力的來源。一直以來,個人消費的動力都是來自收入增加,要做到這一點,首要是就業數據良好。失業人數大減,自然會引致工資上升,但參照過去數年的就業和工資數據,得出的結論卻是相反的。自從布殊在2000年就任總統以來,美國少了近200萬個職位,總就業人數在他上任時的預測為1.39億,但實際上現在只有1.32億。
雖然近3個月新增職位增加,但仍然不足以令工資上升,加上工作外判和大量物美價廉的入口貨競爭,美國企業沒有加價能力,工人更沒有要求加薪的實力。根據美國商業部資料顯示,在最近經濟復甦周期中,美國工資平均增幅只是0.8%,比起以往周期的平均增幅12.3%低得多。
既然個人收入不理想,是甚麼維繫不斷增長的個人消費呢?答案是「財富效應」,財富是指資產,例如股票和房產。過去10年,美國經歷了低通脹和低利息的年代,結果導致資產(房產和股票)價值大膨脹,令美國整體個人財富增至歷史新高。1994年至2003年,美國個人資產共增加了84%,比同期GDP增長的50%更多。到1999年,個人資產總數是當年GDP的5.25倍,但隨後因2000年股市大跌,其比重回落,但比歷史水平還高。
美國人的資產組合也隨着不同年代而改變,房地產一向以來是美國家庭最主要的資產,所以能夠擁有自己的房子是美國夢(Americandream)的實現。後來,隨着國民財經知識逐漸提高和一連串稅務優惠,美國人開始注重投資股票,股票佔個人資產的比重由70-80年代的10%,升到上次股災前的35%,即使股災發生,股民重創,但其現在股票比重仍佔達20%。猶憶87年的黑色星期一,杜指一天跌了30%,當天新聞評論員還可以說股災只打擊華爾街(WallStreet),不會影響象徵美國主流社會的MainStreet。但觀乎美國人現在擁有股票的數量,一旦股災發生,那些評論員再也不敢說這句話了。
過去數年,美國拜超低利息所賜,資產價值大升,特別是房地產價格,美國人得以不斷把房子加按套取現金去大量消費。同時又因股市近來復甦,人人自覺富有,更加放心去花錢,經濟因而維持增長。但靠這種模式去消費是非常危險的,按今時今日的美國,雙赤屢創新高,儲蓄不足,債務日重,現在全靠外國支撐國庫債市,即是說整個國家都是借錢消費。
但這種靠人為低息去製造資產膨脹,再用以借貸去消費是不能持久的,一旦利息回復正常,整個資產泡沫便會爆破,經濟肯定受到重創,這也是格林斯潘遲遲才肯加息的原因。
李庚 英明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