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民主行 - 古德明

七一民主行 - 古德明

古德明

七月一日,香港市民再次響應民陣號召,走上街頭,抗議中共違法禁絕民主,抗議中共干預電台議政封鎖言論,抗議中共董建華政府年復一年糞土民情。遊行規模比去年尤有過之。據民陣的偏低估計,去年遊行人數是五十萬,今年是五十三萬。
去年七一之後,中共經濟上有「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自由行」等所謂優惠香港政策,強調那次遊行主因在於民生困乏而非政治上的二十三條法案。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會顧問委員會主席鄭家純的話,最能代表中共意見:「香港人目前最需要的,是吃飯吃得飽,不是民主。」
鄭家純其實是說,香港不是「明天更好」,而是昨天較好。一九七○年代開始,香港人大致已經沒有「吃飯」問題了,有的只是魚翅拌飯吃。一九九七年以前,香港家庭歲入的中位數字幾乎年年上升。
但是,根據政府統計處發表的數字,那中位數一九九七年以後年年下跌,現在已跌至一九九四年水平;月入不足三千元的工人,最近四年更增加了四倍。這就是董建華一上任就雷厲風行的「工人增值,多勞少得」政策成果。長此以往,明天更好的只會有鄭家純、李嘉誠之類財閥。

經濟、政治向來息息相關。古時交趾物舌民安,但東漢末年,刺史多無清行,「賦斂過重,百姓莫不空單(貧乏)」,於是山林嘯聚,紛紛造反。靈帝特遣廉潔的賈琮出任交趾刺史。賈琮一到,即蠲免徭役,簡選良吏,百姓這才重得安樂,有歌謠說:「賈父來晚,使我先反;今見清平,吏不敢飯。」(《後漢書.賈琮傳》)
今天,香港人頗似當年交趾的百姓,只是中共卻連漢露帝也不如。香港人要爭民主選賈琮,中共卻以經濟優惠保董建華。
沒有開明政治,「吃飯」終有一天會成為香港最大的問題。江蘇省榆懸農民代表石清上月投書聯合國人權委員會,說地方幹部苛徵雜稅,大多數農民一個月吃不上一口肉。這經濟現實也是中共的政治理想:百姓永遠要和飢餓搏鬥,就不會想到民主,保證中共江山永不變色。
這一切,香港人顯然都很明白。中共的經濟優惠糖衣藥並不能把他們麻醉。
在攝氏三十五度溽暑之中,若隱若現的毒太陽之下,五十三萬人淌着汗沿街高喊:「還政於民!」
……………………………………………………
作者專研中、英語文,文章逢星期四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