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怕發胖但又愛飲汽水的人來說,減肥汽水本是恩物,但美國有研究顯示,減肥汽水中的代糖,可能會擾亂人體憑食物甜味「計算」卡路里的本能,令人失去警覺性,導致吃太多其他甜食和飲品。這不是叫大家停飲,而是要多留意飲食中的卡路里,以免因減得加。
這項有關代糖(又稱人造糖,artificialsweeteners)的研究,由美國珀杜大學教授戴維森與副教授斯威瑟斯兩人負責進行,這項研究結果刊於《國際肥胖症雜誌》七月號。
他們指出,就像前蘇聯生理學家帕夫洛夫著名的狗實驗中、狗兒受訓學懂鈴聲代表食物一樣,人自幼已可能不自覺地,慢慢學懂食物愈甜愈膩,代表所含卡路里愈高,然後自動因應身體需要,控制卡路里吸收量。這意味口感會左右人體「估量」卡路里的能力。
「人體不經思考就學懂憑食物的特色,例如甜味和質感,來估計卡路里吸收量,甚至可能以此決定吃多少食物,才足夠身體需要。」戴維森說。
以食物質感為例,人體知道「性質濃厚的食物例如全脂奶,多半會比一些較稀薄的液體如脫脂奶,含更多卡路里」。斯威瑟斯指出:「我們的研究顯示,人體會將這資料轉化成測量儀,指揮人甚麼時候停止進食。」
但他們根據利用老鼠進行的研究估計,人體多吃加了代糖的食物或飲品,會削弱計量卡路里的能力,以為甜食不大含卡路里。斯威瑟斯解釋:「當你用人造糖取代真正的糖,身體亦會學習不再憑味覺口感來估算卡路里,以至可能變成即使吃了甜膩的東西,身體亦習以為常,以為沒有吸收卡路里。結果你可能會吃多了。」
他們相信,這也許解釋了美國為何愈來愈多人失去控制食量和體重的能力。斯威瑟斯指出,加了人工甜味的食物,以及質感稀薄但含高卡路里的飲品,過去二十五年的耗用量激增。據統計,二○○○年美國有一億六千萬人經常食用無糖但加了人工甜味的食物;人造糖市場最大產品──減肥汽水,有八千七百萬美國人飲用。
不過,他們強調並非要大家放棄含代糖食物,只是應多留意食物的卡路里含量。有專家指出,製造商減輕食物糖份的同時,往往會增加脂肪或鹽份,以補償味道和口感。戴維森說,有需要評估人體可否接受「再培訓」、重拾計算卡路里的能力。
Foodnavigator網站/WedMD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