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威
攝氏32.1至34.6度,等於甚麼?這不是實驗室裏的數據。是數十萬人,在香港回歸祖國紀念日,頂着烈日,在濕度61-86的空氣裏,平均用上兩個多小時的遊行,所面對的氣溫。光是在電視上看到這樣的場面,聽到口號,是不是就是看到了和聽到了?
近三千年前,採自黃河流域民間的《詩經》,當中〈風.邶風〉的〈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歸?微君之故,胡為乎露!式微,式微,胡不歸?微君之躬,胡為乎泥中!
大意是,天色昏黑了,為甚麼還不歸家?不是因為君主的差事,怎會身在露中?不是因為君主其人,怎會身在泥水中?古時,人們早睡早起。這一群人,不回家,在露水與泥水中做苦工,為了甚麼?那就是:微君之故,微君之躬。黃河今天猶在,這首詩歌也一直流傳到了今天,並無「式微」。
三千年,無數的改朝換代,就人類的某個方面而言,可能只屬一瞬。今天,照樣有人高高在上,對不少在遊行中熱得倒下去的人視而不見。民陣的召集人說,是否每年七一都要遊行,有待開會決定。聽董建華在回應中,只懂得搬出按照《基本法》規定和人大釋法這樣的老符咒,我說,七一遊行,恐怕得延續到某年某日。
式微,今天解作衰落。《詩經》「式微」的式,是發語詞,不含義。也有人把這首詩解作勸失意而棲身於衛國的黎侯歸去,但本文不取此意。
式行,式行,胡不歸?微君之故,胡為乎暑熱!式行,式行,胡不歸?微君之躬,胡為乎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