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年輕的新生代已成為本港民主運動的生力軍,今年7.1遊行隊伍中,走上街頭的不少是流着汗水的年輕人,有參與者直言受去年7.1的啟蒙,明白讀書不但為將來「搵錢」,更為使社會進步。有學者指,香港的年輕人已不再是政治冷感的一群,他們希望出一分力,只為改善香港這個家。 記者:陳沛敏
中七學生蔡銘禧坦言,去年7.1是他有生以來第一次參加遊行,那時候觸發他走上街頭,是因為老師向他們講解《基本法》23條的立法問題,再加上傳媒的報道,令他決定首次為社會的議題發聲,結果五十萬人上街,政府被迫押後23條立法,官員下台,其後他更加入時事網站「A45網絡電台」擔任義工。
他說,7.1大遊行對他而言是政治的啟蒙,「唔係舊年7.1,我唔知道原來我哋做嘅嘢咁有意義。」今年他因為「香港無民主政制」再次上街,並沿途協助45條關注組推銷光碟籌款,成為他另一次民主歷練,炎熱天氣下不斷與其他青少年義工互相以「有冇事,頂唔頂得順?」的說話打氣,又合力替其他團體運送樽裝水派給市民。
最讓他感動的是不少市民主動捐錢;有遊行人士不支暈倒,周圍的市民又立即衝前協助。「好感動,天氣咁熱,大家都咁團結。」他說,兩次7.1遊行令他明白香港不再只是一個經濟城市,「讀書唔係淨係為將來搵錢,而係為咗令自己生活緊嘅社會更加好。年輕人有責任為社會出一分力。」他計劃在網站呼籲年輕人在九月立法會選舉投票,展示新生代的力量。
城市大學應用物理系二年班學生張文康前日與朋友自發參加遊行,去年7.1他因為反對23條,今年則因為「不滿普選香港人冇得話事,聽晒中央話」上街,並且一早決定參加,沒有因近期的「和解」氣氛而軟化。
回想前日的場面,他昨仍禁不住說:「香港人太犀利!」他說,街頭上不少都是年輕人,可見年輕人十分關心「自己嘅地方」,令他動容的是「見到阿公、阿婆唔怕熱咁出嚟,年輕人更加要承擔多啲。」
中文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陳健民指,去年7.1遊行隊伍中有不少是年輕人,以人口比例計算,今年參加遊行的年輕一代仍然偏多。他認為,以往殖民地時代香港的年輕人普遍被視為不關心社會,但從兩次7.1看來,香港的新生代實在帶來驚喜。他認為,回歸後年輕人以香港為家的認同感和公民意識加強,但政制上沒有參政的空間,這樣的落差推動了他們上街,加上去年7.1的經歷消除了他們對社會事務的「無力感」,明白自己的行動也可改變政府,不斷透過互聯網等分享那次經驗,「上街成為年輕人嘅標準,作為年輕人冇上過街,唔算走喺時代尖端。」他相信,年輕人的參與將可延續香港本土的民主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