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七一,今年七一。兩年七一都有大遊行。兩年七一遊行有甚麼不同?
首先是熱。兩年都熱,但今年可能更熱。天文台一直說會有卅四度,是酷熱,要人們提防中暑。如果去年你流一身汗,那麼今年要打算流更多汗,會比去年更辛苦。今年參加遊行,要準備付較大代價。
其次是示威遊行的抗議對象,去年針對的是董政權,是特區政府、沙士、廿三條立法,特區政府是市民宣洩憤怒的靶頭;今年示威的抗議對象,是北京的中央政府,打壓香港民主,封殺香港普選,特區政府都躲在後面,中央政府站在前頭。近幾個月民調顯示,特區政府的民望略有上升,中央的民望則大幅下跌。去年向董政權抗議,盡管相信會有效果的人不多,但今年向中央政府抗議,則相信有效果的人是更少了。中央比董政權強大得多,也硬得多。因此,上街遊行更要有不畏艱難的勇氣與決心。
其三是示威遊行的目的。去年目的十分清楚,就是反對廿三條立法與還政於民;今年的目的就比較含糊,有組織會依然叫「還政於民」、「爭取普選」的口號,但也有組織建議叫出較為空泛的「爭取民主、捍衞自由、燃點希望、重建香港」的口號。從口號可以反映今年社會對參與遊行的目的,並沒有去年那麼清晰,那麼一致。
其四,是示威者與抗議對象之間的關係,去年壁壘分明,今年則有調和、和解的空間與氣氛。去年的葉劉淑儀、梁富華、曾鈺成等對市民的上街起了反面動員的作用;今年沒有人刺激香港市民的情緒,反而中央領導人不斷擺出笑臉。(蕭蔚雲、安民等的黑臉收起來了)香港民主派提出與中央「和解」,中央則表示可以「溝通」,在和緩的氣氛之下,有些市民可能覺得再沒有上街抗議的迫切需要。
其五,參加示威遊行的市民,去年意向清晰,今年則意向模糊,要爭取雙普選似乎沒有迫切性。領頭示威的民主派之間,對於是否與中央妥協有不同意見,也使參加遊行的市民有點難以適從。
以上五點,都是使今天的遊行人數可能不如預期的原因。然而,正因為有以上五點對市民參加遊行的不利因素,今天的遊行對香港廣大市民才有更大的考驗。
它考驗香港廣大市民對自由、法治、民主、人權的價值觀的堅定性,對爭取自己應有的政治權利的堅定性。去年示威所提的「還政於民」的目標遠未實現,而且被套上了新的枷鎖;去年遊行後當局雖暫時擱置廿三條立法,但廿三條的陰霾未除。而現在,香港正處於一個關鍵時刻,就是面對九月十二日的立法會選舉,若支持香港民主的人士獲得半數或以上的議席,那麼香港人能最終掌握自主命運就大有希望。現在,也是面臨着中央有可能與民主派溝通的關鍵時刻,溝通與否及溝通成果也端視市民給民主派多大的支持。
今天,正是九月十二日之前的全香港市民的大動員。香港人要在今天顯示人民的力量,再一次發出最強大的爭取民主、捍衞自由的呼聲。香港市民要向北京顯示,我們不是經濟動物,不因小恩小惠而放棄我們的原則與核心價值。世界上有多少人為自由、民主而流血犧牲,那麼我們流點汗又算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