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跟大家談粉飾櫥窗(WindowDressing),當中討論到一篇由SecuritiesIndustryResearchCentreofAsia-Pacific所作有關粉飾櫥窗的研究,稱為「Openingthecurtainonwindowdressing」,該研究是由2000年4月至2000年9月間,以7個股票市場為研究對象,分別為澳洲、香港、倫敦、Nasdaq、奧斯陸、新加坡及多倫多。
該研究結果發現,香港股市是7個市場中,出現最低粉飾櫥窗效應(lowestincidenceofwindowdressing),每個月平均只得3間公司出現粉飾櫥窗的活動,澳洲股市則是最高粉飾櫥窗現象的股票市場,平均每月有10間公司出現粉飾櫥窗現象。
另一方面,因粉飾櫥窗效應而回報最高的股市則為奧斯陸股票市場,其每月因粉飾櫥窗效應之回報高達8.65%。
為何香港股市的粉飾櫥窗效應是上述7個股票市場中最低?據其研究指出,這可能是由於香港交易所採用了一套特別的程式計算股份的收市價,令機構投資者不太容易(註:並非不可能)舞弄股份的收市價。此外,該研究亦發現,出現粉飾櫥窗效應的股份,它們在月底的平均升幅高達3.65%,遠高於其他股份在月底時平均僅得0.02%升幅,可見若捕捉到粉飾櫥窗的股份,回報亦不太差。
在該研究中有一點值得注意,就是它只針對每個股票市場的交投量(liquidstock)最高的150間公司作研究,在這150間公司以外的股份並沒有研究,故此在港股中,亦只研究了交投量最高的150間公司,在這150間公司以外的便沒有研究了。因此,在這150間以外的三四線股,在月底時的粉飾櫥窗效應可能很大。若讀者欲尋找粉飾櫥窗效應最高的股份,相信亦知從哪裏入手。
早年美國財經網站TheStreet.com,在一篇名為「UndressingWindowDressing」中講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它講到一般投資者只知道在季末、年底粉飾櫥窗時,機構投資者只會吸納在該段時間表現不俗的股份,但這只是故事的一半而已。
文中用了一個頗特別的比喻,當機構投資者持有某股份頗大數量,並正處虧損階段,在季末年底時,他可能會這樣跟某大行表示:「我唔可以咁樣同客戶報告,幫我入啲貨,掃高啲股價。」(Ican'treportthestockat30.Buy50000sharesofXYZandrunthepriceto32or35)。
粉飾櫥窗大都在季末年底時出現,隨後其效應便會消失,該些受惠股份亦可能很快便打回原形。因此大家不妨趁今天「行街」後,看看昨日哪些股份曾出現如「最後衝刺」,即在收市前15分鐘出現短暫上升,如果有這現象便要考慮應否獲利回吐。
譚紹興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