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日七一慶回歸,考考自己對香港文化及文物認識水平,試列舉十項殖民遺痕之文物及風氣;對來自內地自由行遊客有益指引,有利本地經濟。
以下為在下之選擇:
1.立法會大樓(原高等法院);
2.聖約翰教堂、半山電梯旁之清真寺及羅便臣道猶太廟;
3.半島酒店;
4.香港大學陸佑堂;
5.禮賓府(原港督宿舍);
6.蘭桂坊、石板街、中央警署、域多利拘留所及蘇豪區;
7.四大交通工具:雙層巴士、電車、天星小輪及登山纜車;
8.文華酒店ClipperLounge之英式下午茶,中央警署內之印度港式咖喱,威靈頓街之「蛇竇」茶餐廳之鴛鴦、菠蘿油、雞尾包和蛋牛治烘底,下亞厘畢道藝穗會及外國記者會之酒吧;
9.夾帶英語談話及夾雜外文報刊;
10.與:a.仍未換上新「保安」制服的原裝警察、b.陶傑合照留念。
論高樓大廈,連IFC也未敢超越上海金茂大廈之高度,香港文化中心,站在北京即將建成之歌劇院及上海歌劇院旁形似公廁,自由人到港不為睇新建築,也不全為購物,雖然在香港購買大陸女人四大時尚護法:Chanel香水、LV旅行袋、Gucci鞋及Dior手袋,感覺「下一站巴黎」,與購買開門七件事:奶粉、麫粉、豉油、腐乳、手機、鹹書及安全套都比較放心,有保證。一場來到,文物遊蹤少不了,旺角地下掘出之泥罐不是他們那杯茶,富殖民地色彩之舊物舊行舊風才是他們眼中含金量高之文物民風,就如內地近年追捧之上海外灘及徐家滙天主堂、廈門鼓浪嶼之西式別墅群、廣州沙面舊外國使館、教堂,及東山區之別墅……這些上百年的遺風遺物其含金量在於得先風「與國際接軌」。
而中國土地上「與國際接軌」最長久(不是最久,而是最長及沒有中斷)的澳門及香港,其最高遊覽賣點之一便是雖漸次物化卻依然擁有的殖民遺風遺澤;缺乏這項素質,港澳兩地的身份可賣點肯定更低、更賤、更不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