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接連發生塌橋事故後,廣東省中山市對全市橋樑的安全進行普查,發現近三千座大小橋樑中,有七百八十六座是危橋。換言之,每四座就有一座危橋。當局計劃動員市、鎮、村三級財力,在三年內改造危橋。不過,由於須資逾六億元,部份鄉鎮負擔不起,工程進展緩慢。
中山市地處珠三角南端,境內河涌密如蛛網,處處可見小橋流水人家景象。然而,詩意中卻暗藏危機。近日完成的「全市橋樑普查」結果顯示,二十四個鄉鎮共有大小橋樑二千九百一十一座,當中七百八十六座處於危橋狀態,其中有「嶺南水鄉」稱號的民眾鎮,和北部的東鳳、小欖等鄉鎮情況最嚴重。
專家解釋,大部份橋樑建造於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或更早時期,有些橋早已超出使用年期。部份橋樑受當時社會條件限制,設計標準偏低,原本只容許拖拉機或輕型貨車經過,隨着時代發展,現在橋上汽車、行人穿梭如鯽,變成了「公路橋」。長期超負荷再加上年久失修,很多橋樑水泥剝落,露出鋼筋。
中山市政府去年已着手推行橋樑改造工程,根據橋樑的年期和危險程度,依「先主後次、先急後緩」原則,由屬地執行管理和推行改造工程,政府給予補貼。不過,要完成七百八十多座橋的改造,所需資金高達六億二千萬元,市、鎮、村三級財政平均每年要投入逾兩億元,一些貧困鄉鎮根本付不起。
現時全市只有七十五座橋完成改造,另有十五座正在改造中,佔總數約一成左右。有鑑於此,市政府將改造工作列入議事日程,日前決定投入五千萬元專項補貼基金,再從公路養護維修費、農業發展基金等方面抽調資金,希望三年內完成。
廣州《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