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以後沒有參加過甚麼正式的舊同學聚會,要好的朋友,從小學便一直保持緊密聯繫,途中又加入了幾個中學的知心好友。求學時期正值移民潮高峯期,屈指一算,離校離港的同學兩對手腳的手指腳趾也不夠算。這些年來,大家假期回港小敍,相見歡,暢談在外面的喜怒哀樂,為彼此耕耘後的成就舉杯慶賀,再為對方在自己奮鬥和掙扎途中的支持互相道謝。
好友曾說,人越成長越覺得只有識於微時的朋友才有可能衷心的為自己高興。這不是錦上添花,這是與喜樂的人同樂──難度比雪中送炭還要高。在別人需要的時候給予幫忙,雖然會為自己增添一些麻煩,但與此同時也會帶來良好的自我感覺。實際上「施比受更為有福」也是這樣解的,能夠施予自然是因為自己擁有的有餘,而且施的一方沒有壓力,不會感到虧欠;反而受的一方會覺得欠了人家的人情,不懷好意的人更會以此做餌,暗中伺機要人reciprocate。
人性的劣根在於容易嫉妒,憎人富貴厭人窮。羨慕和妒忌之間只隔着一條用魚絲做的鋼線,要掉進妒忌的網、作繭自縛,根本不費吹灰之力。如果心生羨慕,將之轉化為推動自己向上的燃料,是正面而積極的。但火候要是控制得不好,一失火那羨慕便會淪為魔,蝕食自己的靈魂,並摧毀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正正因此,只有最純樸的友誼才能超越利害衝突,在一方舉起勝利手勢的時候,另一方能鼓掌助興。
離開校園後,在外面闖蕩,更感受到學校是培養優質友誼的溫室。回首青澀的歲月,到母校走一趟,會發現昔日的腳印已成為了為明天騁馳的踏腳石,同窗都有了自己的事業,甚至家庭了。有時候我會想,如果那天我沒有從醫學院的後門逃走,今年我也醫科畢業了,而我──也成為了一個粗心大意害人不淺的庸醫──而今年,我的兩位好友在彼岸正式的成為了王醫生和楊醫生了。看見你倆的努力得到了回報,我是這樣的引以為傲。
而我們的友誼也使我感恩和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