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政於民」四個字,民主派覺得沒有問題,中方不能接受,認為有「港獨色彩」。
語言是種文化感覺。中國政府對一個「民」字十分敏感。香港人對同一個「民」字,認識在「民生」和「市民」的層次,是「城市範圍」;中國政府眼中一個「民」字,涉及「民族」、「民權」、「民主」,屬於高遠一層的「關注範圍」。香港民主派喊一句「還政於民」,最多只是爭取普選,中方聽來,就等同挖他家的山墳,一樣是中國人,使用的是同一樣語言,就是無法「溝通」。
「溝通」是一門語言心理學的學問,還加上歷史、宗教、風俗。一個意念,怎樣表達,在對方聽來有何感受,此一感受如何掌握分寸,面對中國政府的詭辯專家,香港民主派沒有這方面的人才。
譬如,你在銀行的戶口透支了。銀行給你一封信,提醒你的戶口已經不夠錢。這封信應該怎樣寫?用英文表達,至少有兩種:第一,是「Youoverdrewonyouraccount」;第二,是「Youraccountbecameoverdrawn」。
兩句話,是同一個意思。第一句很直接,但不大客氣,因為銀行假設客戶可能在明知戶口錢額不夠,還是不斷提款。第二句比較含蓄,向客戶暗示:你的戶口透支了,你或許不知道,我可不可以提醒你一下。
一個大學畢業生,英文不論怎樣流利,進銀行工作,第一天就奉命寫一封信提醒客戶透支,他會不假思索,就用了第一種方式表達,他的上司經理會告訴他:這一句不行,應該用第二種。
大學生可能心裏不服氣,我的英文夠好,還輪到你來矯正?但這不是英文好不好的問題,而是人情世故的經驗。英文的被動語句比中文發達而常用,在這一類含蓄的骨節眼上,增加了語文的細膩層次,令人充滿機智和匠心。
「還政於民」,對於香港人,感覺像Youraccountbecameoverdrawn,聽在中國的耳裏,就是Youoverdrewonyouraccount︱︱你不是在提醒我戶口透支,而是在間接懷疑我的誠信和人格。
「還政於民」不行,那麼「還民於政」可不可以?特區七年,政府愚弱,施政混亂,等同無政府,或根本無政可施。還給市民一個專業的政府,還給香港一套像樣的施政,就像一個課室裏的學生,被一個三流老師教得一團糟,向校長要求分派一個望上頗似人君的新老師來,校長總不能指控學生想佔領學校吧?跟共產黨交手,語文修養不夠,活該被共產黨玩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