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清楚記得,當我在1970年第1次出訪美國時,我手上的瑞郎只可以購買很小量的東西,原因只有1個──當年的美元幣值根本便被市場過於高估。不過自翌年(即1971年)開始,美元便開展其長期大跌浪,單單兌瑞郎,便由當年1美元兌4.5瑞郎跌至今日的1美元只能換取1.25瑞郎。
今時今日,我發現不論是瑞郎還是歐元,若純粹以購價力(purchasingpower)計算,已經與美元相差不遠,換句話說,我對於市場指美元兌瑞郎或是美元兌歐元將會進一步大跌的看法,只會抱着懷疑的態度。
不過,每當我自中國或泰國出發前往美國時,當年那種「美元很昂貴」的感覺又油然而生,也許當中的分別在於──1970年時,我是覺得美元兌歐洲貨幣滙價過高,今日則覺得美元兌亞洲貨幣的滙價似乎甚不合理。也許與美元掛鈎的港元是唯一的例外。
不單止大部份亞洲國家的物價水平遠比美國為低,甚至在一些物價水平較高的亞洲地區如日本,縱使擁有龐大的經常帳盈餘,而且盈餘數字與外滙儲備一樣愈積愈多,但實質物價水平仍然遠較美國為低。不妨看看附圖1的數字。圖中所見,在2003年,日本的外滙儲備高達8000億美元,比對上1年增加了2900億美元。
實際上,隨着經常帳盈餘不斷上升,不少亞洲國家的外滙儲備均水漲船高,在近年急速上漲,因此我相信,假以時日,亞洲貨幣兌美元升值已是幾乎可以肯定的事。
有一點我想補充的是,亞洲各國央行對持有黃金的興趣似乎不太大,以致黃金在各國的外滙儲備中所佔的比重嚴重偏低。雖然我們不可以過於高估這些中央銀行家的智慧,但我仍認為他們終有1日會體認到,在外滙儲備中累積過多的美元,是如何地不合理的一回事,而屆時他們自然會循序漸進地增持黃金,以達致分散投資風險的目的。
美元終有1日會面對沉重沽壓,是明顯不過的事,尤其美國龐大的經常帳赤字不斷惡化,要填補這個缺口,美國現時已需要吸納80%的全球累積資金(見附圖2)。
個人而言,我認為新加坡元是現時全球其中一種幣值被市場嚴重低估了的亞洲貨幣。假如說坡元在今年下半年能升值10%或以上,我相信是絕對有可能、亦不會令人感到驚訝的事情。
﹙本欄隔周逢周一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