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 點 - 陶傑

亮 點 - 陶傑

大陸中文多流行語,繼「紅火」之後,最新的名詞叫做「亮點」。
「一個繁榮的武漢,是長江流域紐帶上的一個亮點。」
「張藝謀的電影,成為中國電影海外品牌的一大亮點。」
「胡溫領導班子提出的『以民為本』,成為我國經濟改革的最新亮點。」
你亮點來,我也亮點。一時之間,全國報刊的字裏行間,電視節目主持人的唇頭舌際,都像塞了許多個小電燈泡,像聖誕樹一樣,一條彎七繞八的電線長長地三圍兩拐,都光燦燦地全部着了燈。
中國媒體的許多流行語,都從英文直譯過來,如「意味着」——「要求盧維思下台,意味着中央政府對港英餘孽極度不滿」。這個「意味着」,就是從Itmeans那裏直譯過來。
還有「標誌着」——「西九龍文化娛樂區,標誌着一個文化新紀元的來臨」。這個「標誌着」,就是Itmarks的直譯。

通常「意味着」都連着「背叛」:「忘記過去,意味着對自己的背叛」;而「標誌」,卻十之有九一定是甚麼「里程碑」:「三峽工程標誌着我國工業建設的一塊里程碑」。這些都不是中國人話,是洋人的鬼話。流行語成為八股,千口一舌,千筆一詞,高官訓話,學生作文。一標誌,都是同一樣的里程碑,一亮點,人人都是紅燈。用一套語彙,中國人民穿的衣服或許都在爭妍鬥麗,但使用的語言卻還像在穿統一的藍黑列寧裝。還有甚麼創意可言?
寫作最忌用詞的重複。英文報紙都有一套規矩:同一段新聞稿,多處提到「美國政府」,如果頭一段說TheUSAdministration,第二段就必須改稱為TheWhiteHouse,第三段就要講Washington。其實三個名詞,指的是同一個權力中樞。為甚麼要變來變去?不是外國記者閒着沒事玩遊戲,而是要在枯燥的文字裏追求靈活和彈性。英美國讀者的質素高,他們看世界萬事,都想看到豐富的變化,吃可以三頓漢堡包,馬馬虎虎,對語言的觸覺,層次細膩得多,這就叫做文明。
中國人對吃追求繁複的變化,舌尖的每一顆味蕾,都像一個風姿綽約的千金小組,千樣的佳餚、萬種的滋味,要百般呵護逢迎。但對待中國語文的每一個字,卻像看待菲傭,把在廚房裏天天洗衣燒飯,夜來鋪一塊硬紙板席地卧宿,兩者要求的精細和粗糙都不成比例。
一篇好的專欄,是一版副刊的亮點?是嗎?對於男人,唯一的亮點在一個美女裸露的胸上,而且點子一亮就是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