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論:<br>「非市場經濟」地位害苦中國

平心而論:
「非市場經濟」地位害苦中國

隨着中國製造業近年突飛猛進,其相應出口能力愈來愈強,例如去年與美的貿易順差達1240億美元的新紀錄,而且還有上升的趨勢。這種不平衡現象很自然會引來各種各樣的貿易摩擦,更適逢今年是美國大選年,各種政客,上至總統下至參眾議員,都會不約而同地利用這個議題去爭取選票。
攻擊外國政策是最容易的方法,既不會開罪任何國內某一方選民,而且更可以建立愛國形象。反之,如果有政客敢仗義執言,說些公道話,則會冒被指不愛國的危險,在此選舉的敏感時刻,任誰也犯不着,於是在美國傳媒盡是指摘中國利用不公平手段,把貨品傾銷到美國去,造成了大量製造業工人失業。

反傾銷訴訟沒完沒了
美國那些聰明商家,乘勢利用這個政治氣氛,不斷對中國入口最強的貨品針對性地提出「反傾銷」訴訟,例如紡織品、彩電和上星期提出的木製睡房家具,以上產品佔中國輸美總值的20%,其手段真是狠而準。事實上,在過去兩年,美國和歐盟已先後向中國提出達96宗反傾銷訴訟,數字居全球之冠。現在全球每7宗傾銷案中,就有一宗是涉及中國的,很明顯中國已成為反傾銷法案的最大受害者。
為甚麼中國這麼容易便成為法案的受害者?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法案中有一個關於界定WTO參與國的身份定位,分為「市場經濟」國和「非市場經濟」國,其界定的標準是依據該國是否實行以市場為主導的經濟模式。如果答案是正面,則被定為具「市場經濟」(MarketEconomy)地位;反之,則被定為「非市場經濟」地位。至於如何界定兩者的區別,WTO自有一套方法,但那些方法也不是鐵板一塊,畢竟是涉及政治和經濟領域,有很多地方是含有強烈的主觀成份,況且能夠依條例去控告對方的是各國政府,這就更加凸顯政治成份的重要。

中國入世貿時已被界定為「非市場經濟」,即是說,任何一個入口國要釐定中國產品是否進行傾銷(dumping)(換句話說是否以低於合理成本價賤賣),該國可以不理中國製造商提供的成本數據,而是直接揀一個經濟狀況與中國相若的國家,把兩者生產同類產品的成本作比較,如果發現中國所報成本較低,其差額便構成傾銷證據,給予重罰。這種推理模式一看便知荒謬,因為它是懲罰效率高的,反而把低效率作為標準,其骨子裏的想法是盡量迫對方提高價格、減少競爭力。但如果中國能爭取到「市場經濟」地位,則只要不以低於生產成本傾銷,便可避免很多無理訴訟,也可以保存更多好的出口企業。

人民幣升值壓力難消
中國政府已深深意識到這「市場經濟」地位的重要,近年已全力以赴去爭取。但事實上,中國在走向「市場經濟」的路上仍有改進地方,例如政府有時仍需直接干預經濟運作,對很多重要企業如銀行、能源、交通等擁有控股權和管理權等,但其中一個最為外國攻擊的藉口,是中國幣值是不隨市場調節,所以中國可以壓低滙價以利出口,這是外國會慣用的攻擊藉口。
現在看來,除非中國短期內能夠獲得「市場經濟」地位,否則人民幣將會不斷面對升值壓力。
李庚
英明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