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訊四圍炳:國際電纜業慘痛的教訓

傳訊四圍炳:國際電纜業慘痛的教訓

日前,電訊盈科與澳洲電訊Telstra以3.11億美元購回恆通(Reach)12億美元的債務,相等於削債74%──即是向人家借10元,最後理直氣壯的以「債務重組」為由,只還2.6元。電訊盈科與澳洲電訊Telstra皆是名字響噹噹的巨型電訊企業,也落得好像國家窗口企業粵海重組般的削債下場,真叫人惋惜,國際電訊業之嚴峻可見一斑。皆因,兩家公司投資的國際海底電纜公司恆通,遇上嚴重的市場不景氣,經營極之困難。據一份電訊業研究報告的估計,國際頻寬行業要到2006年才可望有起色。

供過於求割價競爭
國際海纜業的慘況,可以從一些香港的市場數字略知一二。據電訊管理局公布的數字,與香港連接而已使用容量與已裝備電纜容量的比例,由01年3月的四成下跌至04年3月的23%,即是4G容量有3G無人問津;皆因已裝備電纜容量(供應)在3年內大幅增加30倍,但已使用電纜容量(需求)則只增加17倍。在互聯網熱潮下頻寬需求甚殷,但市場仍然供大於求。
更何況,科技上有突破,採用DWDM技術令一條電纜的容量大增,國際電纜頻寬供應提高,價格應聲下滑;另方面受破產保護的多間歐美電訊公司又割價傾銷,要錢不要貨,在不尋常的競爭環境下,導致其他沒有破產保護公司為求自保,為免自己的電纜空置,也要跟風不按成本定價,惡性循環下令一眾電訊商皆不能收回成本,更要蝕到入肉。

看錯市場押錯注碼
值得關注的是,同期雖然國際海纜業慘淡,但互聯網的使用量卻大增,寬頻服務普及,更推動互聯網商有需要購買更大的頻寬。不過,雖然使用寬頻服務人數增加,但收費卻一直向下調,互聯網商購買頻寬時要作出成本效益的平衡。
國際海纜業曾經是令人趨之若鶩,互聯網和數據通訊的應用,極需大量頻寬配合,海纜豈沒有市場之理?90年代,WorldCom、GlobalCrossing及Level3等成功在歐美以私營海纜形式,獲得不少電訊商的定單;及後,這批電訊公司希望依樣葫蘆,將商業模式抄至亞太區,後因不少亞洲國家未有開放市場,令電纜上不了岸,結果還是未竟全功。及後再遇上整個行業不景氣,最終是破產的破產,「做數的做數」。有時,一個行業的前景存在基本因素,但欠缺客觀的市場環境配合的話,一切都是徒然。
侯聯貴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