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九龍城菜市場的三樓吃午餐,習慣性地經過二樓的「榮記燒臘」。舖子空空,至今兩三個月了,還沒租出去。
「榮記」是九龍城區賣叉燒和燒肉最出色的一個檔舖。我從幾十年前向郭老闆買起,一直到他因病逝世,郭太勇敢地承擔起來,照顧着父母和子女;每周數次,從未間斷。
「蔡先生,這個月底就不做了。」有一天郭太向我說。
理由是郭太的燒臘工場開在市區裏面,當今政府要她搬到新界郊外,另購一批新爐的投資巨大,只好放棄了。
九龍城少掉那麼好的一家燒臘店,遜色了不少。
想想,也是好事吧?郭太的子女們,我由小看到他們長大,有的已留學,有的畢業,有的嫁人,當今全家生活無憂,郭太也應該休息一陣子,享享清福了吧?
但是要命的是吃不到那塊燒得略焦的半肥瘦叉燒,和表皮脆卜卜的燒肉,還有滷得極柔軟的豬脷,現在想起來,流涎不止。
那麼一種深奧的學問,多珍貴的一種飲食文化,就此消失,是我覺得最遺憾的一件事。如果郭太還有興趣的話,我可以幫她在九龍城開一家小舖,繼續經營,但是工場牌照是一個問題,有待解決。
在外國,這種人材是寶,郭太一定被大機構請去當顧問,提高大量生產的素質,有她的經驗和味覺神經,一定做得到。
燒臘並非高科技,基本每一個人都會學習,但是怎麼燒得最好,是從每一天的辛勞累積下來的學問。
在旁的地方一吃到次等的叉燒,就想起郭太,想起她嬌小的身體,一面把大條的骨頭斬開,一面教子女們做功課。
那形象,太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