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中國限制外資銀行向外融資 - 何洋

蘋論:中國限制外資銀行向外融資 - 何洋

中國出台《境內外資銀行外債管理辦法》,該法例規定外資銀行以後在向海外融入外幣資金前,必須先獲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或外滙管理局批核,並取得可融入外幣資金的配額。
一般估計此措施最大的目的,在於減輕人民幣滙率所受的壓力及出於宏觀調控的考慮。由於從國外融資的成本較低,很多在國內營運的外資銀行都傾向從外國調入資金,最終兌換成人民幣。
外資銀行這方面的操作給中國財金當局帶來難題。因為外資銀行把引入的外幣轉成人民幣時,國內的貨幣供應便相應增加,遇上當前國內正採用一切調控手段以避免經濟過熱的時刻,外資銀行的這種商業行為明顯地與國家宏觀調控的政策目標相悖。
我們對出台這政策的目的在於更好地推行國家的宏觀調控政策這一看法有所保留。最大的疑問關乎這政策出台的時間,因為近日公布的一系列經濟數據,均顯示早前出台的緊縮性宏觀政策已收到初步成效,經濟增長正有放緩迹象。
另一個可以用來解釋這新政策出台的原因,是「促進競爭」。在外滙管制下,由於國內銀行並沒有類似外資銀行般可自由從外國融資的渠道,為了促進「公平競爭」,便需要以限額的形式來削弱外資銀行所擁有的優勢。這理據的困難之處在於造成今天國內銀行競爭力低下的主因正是政府過度干預金融市場。解決之道在於放開管制,讓國內銀行可以更靈活和更多空間去和外資競爭,而不是試圖以更多的干預來保護國內銀行,否則就是走回頭路。
究竟國家出台這新政策的最終目的是甚麼,或許外界很難理解,但這事件卻再次提醒了投資者在像中國這樣的新興市場投資時,所可能遇到的政策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