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壩太多 物種瀕危<br>WWF:長江生態告急

水壩太多 物種瀕危
WWF:長江生態告急

國際環保組織「世界自然基金」(WWF)昨日發表報告,指全球二十一條大河流中,以長江建造的大壩規模最大、數量最多,對環境及生態的破壞亦名列眾多大河流之冠,不少瀕危動物,如揚子鱷、白鰭豚等正面臨滅種威脅,其他生物數量也急劇減少。

這是國際組織首度公開就三峽等長江的水利工程發表環境報告,因而備受矚目。「世界自然基金」這份題為《河流的危機》的河流生態報告,列出了中國長江、南美洲拉普拉塔河、中東幼發拉底河等二十一條大河流,都因興建大壩或計劃進行有關工程而面臨嚴重的生態、環境危機。

揚子鱷白鰭豚瀕臨滅種
其中,長江水壩工程規模最大,沿長江中上游地區,包括三峽大壩在內,至少有四十六座、高逾六十米的水壩正在或準備興建,所引起生態危機遠較其他河流嚴重。報告指出,長江原有三百二十二種魚類和一百六十九種水陸兩棲動物,但近十多年來三峽等大壩工程已令中下游河段經常斷流及乾涸,大量沙泥使河道淤塞、水質變壞,導致江中的魚類數量銳減。五十年代,長江漁穫年均二十四萬噸,最高達四十四萬噸,但八十年代起逐年下降,如今年均十一萬噸。
一些珍貴、稀有的水中生物亦因無處覓食及水中生態失衡而逐漸「消聲匿迹」,當中包括被列為瀕危品種的揚子鱷、江豚中唯一棲身於淡水中的「長江江豚」等。相當稀有的「白鰭豚」分布於長江中下游及一些支流、湖泊,一九八○年仍有四百條,但九三年只剩下一百五十條,到今天在長江主流幾已絕迹。
另外,長江中下游的鄱陽湖濕地一直是水禽繁殖及遷徙停歇地,每年冬季都有大批白鶴飛到該處過冬。但三峽大壩影響了長江流入鄱陽湖的水流量,令濕地乾旱生態遭到破壞,直接威脅白鶴等水禽鳥類的生存空間。

只看經濟效益不顧生態
儘管中國政府強調三峽大壩工程所帶來的經濟效益,但對長江自然生態的影響已不容忽視,正如負責這個研究的烏特博士說:「大壩是祝福也是詛咒,所提供的利益往往同時帶來了高昂的環境及社會代價。」
世界自然基金/本報記者

長江瀕危生物
‧白鰭豚‧揚子鱷‧江豚‧河狸
‧中華鱘‧丹頂鶴‧白鱘
 資料來源:世界自然基金/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