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之見:投機寧取期貨外匯

英之見:投機寧取期貨外匯

美股近月波幅相當窄,彭博網站刊出一篇報道,訪問一批基金經理,希望理解他們的看法。袖手旁觀的理由,是股價已反映太多利好因素,根本太少股票看得上眼。
在這邊廂,筆者一向不乏投資點子,例如大新金融(440),換馬大新銀行的行動,應該已經七七八八;例如上海復地(2337),先消化宏觀調控的陰影,再消化民企身份,以及管理層高調的風險,上市幾個月,水頭充足,股價已比招股價低4成;例如太平洋恩利(1174),母子公司兩地上市,多了一重監管,而新加坡子公司公布今年首季業績之後,可望消除現金流疑問。還有一大堆二三線,純粹受制於流通性風險,以及一些更高風險、看不透公司管治的公司。
可是氣氛低迷,愈多點子愈累事,征戰多年,今次是前所未有地擔憂,資金未必於短期內重來,可能要捱打一段漫長日子.股市周期愈來愈短,股民賭性總是再起,不過今次形勢上有點不同,股市已是資金流向主導,環球企業爭奪同一筆游資,香港的最大風險是中國魅力可能長時間未能恢復,經濟周期到頂,宏觀調控令漫長企業淘汰戰展開,企業管治風險要重新評估,還未計一向存在的政策風險。在過去幾年,中國盡領風騷,現在投資熱情冷卻,對長線發展是好事,不過股市沉寂長時間,看來頗有機會發生。

股市長線多變數
全球趨向一體化,企業競爭愈來愈大,愈來愈難賺錢是理所當然,過去的佳績,參考性未必太高,所以現時經濟表面甚好,股市投資氣氛背馳,是有背後理由。中國企業比較特殊,市場競爭法規未夠健全,衍生出另類的競爭優勢,但這種優勢在三五年後,到底會逐漸消失,抑或中國特有的營商文化依然令外資卻步或者失手,自問不懂分析。
香港散戶志在短線,長線方向根本不假思索,但有興趣投資,則要認真思考企業的競爭力問題,重點反而不在PE、NAV等數字。筆者從事這個行業,投機也是圍繞股票,頂多以衍生工具槓桿效應補波幅不足,不過忠告讀者,如一心投機,應捨難取易,以外滙商品期貨為主,股票的長線風險,有太多地方看不透。
黃國英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