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變不可能為可能

政治變不可能為可能

張仁良

經濟的增長離不開穩定的政治環境。因為政治上的不確定因素往往增加社會的不穩定性,從而提高投資者的投資風險。九七之後,港人見證了一系列經濟上和政治上的震動,此番經歷是值得人深思的。筆者認為本港有需要改善公共部門的管治體系,從而進一步提升港人對政府的信心(此乃「問責制」的最初目的,然而其實施的有效性實在令人質疑)。
去年七月一日,我們見識到了五十萬港人上街遊行。自此之後,關於香港政治體制改革的爭論愈演愈烈。隨着最近的「名嘴封咪」事件,此種爭論更達到了白熱化階段。細觀爭辯的內容,其中不乏針對時弊的論點和頗具建設性的提議,然而純粹的人身攻擊也不少。顯而易見,這些「對人不對事」的言論,對整件事情的良性發展起不到推動作用,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人民分化,製造了社會不穩定因素。

香港的特殊歷史背景,造就了今日香港的多元文化和高度的言論自由。敢言是我們的傳統,然而非理性的爭論卻不是我們欲見到的。筆者認為現時的政治體制需要改進,我們需要的是一個能重塑港人信心的管治體制。究竟甚麼樣的制度才可以達到目的?○七/○八年的普選真能解決香港現時的問題嗎?如果不能的話,那我們又能做些甚麼呢?雖然現時的政府並不是由直接選舉產生,但是它也需要民眾的支持來有效地施政。如何增進政府和立法會間的溝通,以及提高立法會的素質才是當務之急。
長期而言,我們更需要認真考慮如何加強港人與中央溝通的方式。由於本港的經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與內地經濟融合,我們需要更多的認識和了解內地,包括內地同胞的思想方法,他們的顧慮以及他們的經商模式。深入地互相了解對內地和香港都是必不可少的。
秉承傳統的中庸之道,港人既不想見到主要政黨不能與中央溝通,也不想見到「白色恐怖」的彌漫。作為一個普通的香港市民,筆者真心希望看到代表不同利益的各黨派之間的進一步溝通。就算政見不同但大家都應該有一個共同的長期目標,令香港成為一個更好的城市。我想引用我一個朋友──張炳良教授的說話「政治能令不可能變成可能」。本人非常希望聽到更多有建設性的討論,而不是非理性的爭辯。最終,希望看到一個具體的、被多方(包括中央政府)所接受的政改方案,從而改善本港的管治結構。
……………………………………………………
作者為香港城市大學金融學講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