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欄昨日談到在本地銀行股中,恒生(011)、中銀香港(2388)及大新(440)等股份近期的沽空盤頗大,三者由月初至今的沽空比率皆高逾15%,其中恒生及中銀的沽空盤是受美國及國內有加息可能,及本港樓市有放緩迹象等因素影響,至於大新的沽空盤則有些不同,相信是部份機構投資者不太看好它將其銀行業務分拆所致。
近期大新金融正將其銀行業務分拆上市,在成功分拆後,大新金融便會變成一間控股公司,情況類似早年國浩(053)持有道亨銀行一般。
目前大新金融大約85-90%的盈利來自大新銀行,故在分拆後,大新金融的其他盈利不會太多,主要收入是依靠大新銀行,因此大新金融將會是一間金融的控股公司,這樣問題便來了,因為控股公司一向處於相對較低的估值。
本欄上月一篇名為「國浩跑贏大市因超值」(5月13日)的文章中指出,以國浩每股資產值的高達92元計算,其股價只是其資產值的7成,在金融股中是一相對較大的折讓,這現象甚至國際財經刊物《Forbes》也在4、5月時談到。另一方面,即使大如長實(001),由於它是和黃(013)的控股公司,目前長實的股價仍不能將其資產值有效的反映.在過往多年,新鴻基地產(016)及恒基地產(012)等地產股的股價曾多次高於其資產值,但類似情況在長實則較為罕見,這反映市場大都給予純控股公司較低的估值。
控股公司估值偏低的原因,相信是其盈利較為間接所致,以大新金融為例,它最賺錢的是其銀行業務,其他業務則平平。既然如此,從投資角度來看,假若可以選擇的話,何不只選取其最賺錢的業務,其他不太賺錢的業務買來做甚麼?因此,當子公司業務及盈利不俗時,機構投資者大都傾向吸納其子公司的股份,而不會間接持有母公司股份。
附圖是大新、恒生及中銀三者的股價在過去6個月的表現(12月19日至6月19日),圖中可見,在3月中之前,大新的股價基本上是跑贏恒生及中銀,但在3月中,當大新宣布分拆後,其股價便大幅下挫,近期更逐步跑輸其餘兩股。
另一方面,據市場的資料顯示,當大新銀行成功分拆後,大新金融的每股帳面值將介乎35-40元,假若控股公司的股價大都低於其帳面值,則大新金融的股價便將會有進一步的下調空間,相信這亦是近期大新沽空比率大增的原因。
港股方面,近日恒指正反覆下試5月27日的上升裂口11701-11839點,基本上,上升裂口可視為支持區,將對大市構成支持。但上升裂口底部若失守,則可視為跌破支持位,是一不妙訊號,故短期宜提防大市能否穩守11600-11700水平。
譚紹興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