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本欄提及選民由於受錯誤的經濟觀念影響,因而在投票時往往可能選出一些或會為他們帶來經濟損失的政客。我們要問的是,究竟這錯誤的經濟觀念從何而來。
經濟學教授魯賓(P.Rubin)最近發表一篇名為《民間經濟學》(FolkEconomics)的文章,對這一問題展開分析。民間經濟學的主要關切在於現有財富的分配,而不在如何透過組織生產來增加財富。因此,從它的角度來看世界,只能是一個充斥着零和遊戲的世界,在這個世界內,我的失就是他人的得。
魯教授認為,民俗經濟學的產生可以追溯到人類腦部發展剛起步時的特定歷史時空。其時人類還生活在遊群社會,一般只有25–100人,沒有分工和專業生產,當時人們相互間的主要經濟活動就是透過交易來互通有無。這類交易,其特質是「anexchangethatiszero-sumingoods」。換言之,一物換一物的經濟活動正好是滋生零和遊戲經濟觀的優良土壤。
在這樣的特定歷史時空之下,碰巧人腦的發展在這時經歷急速的發展,結果這零和遊戲的經濟觀沉澱成為人腦內的其中一個組成部份,即使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一位從來沒有學過經濟學的人,遇上一些經濟問題需要作出解釋,就像條件反射一樣,就自然從零和遊戲角度來看待問題。
由此我們可以理解,為甚麼在非經濟學家眼中國際貿易可以引起那麼大的爭議。因為從民俗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國際貿易,由於全球的工作崗位是既定的,因此它國的產品打入本國市場,就代表職位給出口國「搶去」。明乎此,我們或許較易理解為甚麼未受經濟學訓練的選民會支持政治家推行那些令他們自身利益受損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