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七一,中央及香港親中共人士,都紛紛發表公開談話,企圖抑制市民參加遊行,尤其是企圖力壓遊行中出現「還政於民」、「爭取○七、○八普選」這樣針對人大釋法的口號。
負責香港事務的最高領導人、國家副主席曾慶紅也開腔了。他在評論香港七一遊行時說,不管以任何形式爭取民主,都要「為了一國兩制好,為了香港繁榮穩定好」。
星期天,中聯辦主任助理王如登說,回歸這麼高興的日子,應該多搞慶祝,少搞對抗,七一遊行展示人民力量,是想向中央施壓,要人大常委收回否決雙普選的決定,這是搞對抗對立,對香港沒有好處。
港區人大常委曾憲梓也說,七一遊行應搞慶回歸活動。港區人大代表王敏剛說七一遊行大逆不道,是對推翻不平等條約歷史的一個侮辱。另一人大代表鄔維庸認為,港人藉七一遊行發表意見不理會中央感受,導致港人與中央關係惡劣,想建立良好關係應該避忌。另一方面,也有倡議與中央和解的民主派人士,提出將七一遊行的口號改為「慶回歸,爭普選」。
香港市民有多少人是真心誠意地把回歸視為「高興的日子」去慶祝呢?九七回歸時這樣的人不多,經過特區政府七年的劣質管治,真心「慶回歸」的人就更少了。除了少數因回歸而享有特殊政治利益或經濟利益的人以外。
一九八四年中英簽署《聯合聲明》之後,許多香港人辦移民,當然,後來因為在國外不好找工作又有不少人回流香港了。但這並不表示香港人對回歸有信心。當時有人認為,基於民族主義立場,香港人不應抗拒回歸。然而,站在「人」的立場,倘若過去四十多年(回歸時是中共建國四十八年)中國大陸搞得比香港好,那麼香港絕大多數人都會歡欣鼓舞地慶祝回歸。倘若香港有許多人對回歸有抗拒之心,那麼這些憂慮回歸的人不應有民族主義的罪咎感,而是中國領導人應該有這種民族主義罪咎感。
香港回歸七年了。如果回歸七年香港特區政府的政績好,別說比回歸前好了,只要維持原有的自由、法治、人權管治素質以及經濟平穩地發展,那麼香港仍會有眾多市民高高興興地慶祝回歸七周年,市民也不會提出或響應,「還政於民」這樣的口號,甚至也不會力爭○七、○八年普選。然而,回歸七年,管治素質每下愈況,經濟政策反反覆覆舉棋不定,董政權不斷地在公務員、在教育界、在醫護界、在傳媒甚至在地產商之中製造分化,商人治港對個別商人的明顯偏袒,已到了市民無法忍受的地步。而這時候,董伯仍在中央欽點之下連任,連任後又強硬地推出損害市民自由、人權的廿三條立法,再加上沙士一役,市民忍無可忍,才使「還政於民」的訴求大大上升。中央對港人這種訴求,以施暴的方式壓制,遂造成廣大市民的怨憤。如果中央依據香港人的意願處理董的連任,如果中央依據《基本法》處理香港的政制問題,那麼香港不會有人與中央對立、對抗。如果香港七一仍有三十多萬人上街,叫出被認為與中央對立、對抗的「還政於民」或「爭取○七、○八普選」的口號,那麼應該檢討、自省的不是上街的市民,而是中央領導人。
如果中國過去五十多年搞得比香港好,如果香港回歸七年搞得比回歸前好,那麼香港市民仍要在七一上街遊行表達反對中央的意向,就是對推翻不平等條約歷史的侮辱。如果香港市民受了七年的怨氣,又被人大常委硬生生地壓制香港人的政治權利,而仍然忍氣吞聲,甚至跟着那些宦官、侫臣、跟屁蟲後面,高呼「慶回歸」這樣的違心口號,那才是對香港人、對中國、對「一國兩制」的最大侮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