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英文還是講心?

講英文還是講心?

周兆祥

「教育最緊要是講心。英文好,教得不好,又有甚麼用?」
講這句話的是一位本地中學的老師,她三年前在英國念書回港,獲一所中學聘任做合約教師,負責教體育和英文。之前報考過英文基準試,結果寫作卷不及格,要重考。她剛考完了這一次,知道校內有兩至三位教師都必須今年八月底之前「達標」,校長早已向她坦白表態:「如果你再不及格,就唔好意思。」她和有關同事都感到無奈。
講心,當然是真正教育的金科玉律,沒有心的話,其他條件如何棒,恐怕都意義不大,甚至對這種工作害多利少(試想想一位溝通藝術一流但心術不正的老師的殺傷力就知道)。但是,量度語文能力容易(至少大家以為不難),「心」,如何量度呢?
會不會有一天,本地的學府裏老師個個英語普通話標準流利,有愛心有理想有激情又正氣但是只能用廣東話溝通的老師紛紛受到淘汰排擠?
當然大家會以為這是個荒謬的發展情節,因為(至少理論上說)老師英語普通話不靈光,仍可名正言順教語文之外的其他科目,不過,在堅持全英語授課的學校怎麼辦?(本地目前絕大部份名校及公認最成功的學校都是這樣。)
日後,可能不久之將來,各中小學紛紛改為規定用普通話及英語授課,不准(或不方便,因為班中有同學不懂廣東話)使用廣東話,豈不是所有優秀的教育工作者若只善於以廣東話上課,都無緣作育英才?
任何國家、地區、社區,不准或不能以母語做教育工作,都是殘忍、不公義而且愚蠢可悲的。
今時今日我們的大學就是這樣。

回到基準試的問題:不論大中小學,任教語文科的老師必須充份掌握所教那種語文,而且懂得去教語文,這是毋須爭議的。我們不應該讓未達標的老師繼續教語文,許多中小學校方盡力安排那些不及格的老師往別的崗位,做得好。
不過問題還是──
‧目前這些基準試的「信度」和「效度」(是否有道理、是否可靠)夠不夠?這樣測試公平嗎?
‧校方對於要「考牌」的老師,態度夠慷慨仁慈嗎(例如可曾以暫時減少他們工作量或提供其他支援的方法幫助他們過關)?
‧這個社會出了多少力,支持堅持真正母語(廣東話)教學的大中小學幼稚園?(香港恐怕這一兩代,還是廣東話為主的社會,三十、五十年後普通話自然變成了母語,則作別論。)
‧最關鍵的還是:教育工作怎樣堅持「講心」?校董會能夠保證任命能夠令老師「有心」的「有心」人做領導嗎?
…………………………………………………
作者為香港浸會大學英文系副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