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叔理財:新股表現看定位

陸叔理財:新股表現看定位

昨日跟大家分析過新股上市後表現各異的因由,由於目前大市整體表現缺乏方向,因此一些具概念的新股,仍然為市場所注視。
現時新股市場有一個特點,就是投資者不太着眼於市盈率,因為目前市場內市盈率偏低的平價國企及工業股很多,要投資所謂「抵買」的股份,根本不愁沒有選擇,所以新股的吸引力已轉移至所身處的行業有沒有新概念。
近日眾多新股中,以中國內銷概念如騰訊(700)、蒙牛(2319),最為市場受落,原因是中國有13億人口,雖然具實質能力的消費群只有約1.5億至2億,但潛力已遠較其他市場為大。不過,個別股份認購的熱烈程度,仍要看該股有沒有短炒的機會,而短炒的推動力則取決於新上市公司的定位。

李寧炒明星效應
舉例說,以一隻內地運動及休閒服裝股來說,李寧(2331)有其本身的吸引力。在截至12月31日止的過去三個財年,其營業額由約7億3490萬人民幣上升至12億7620萬人民幣,平均複合增長率接近32%,而純利平均複合增長率亦達37%,由約4960萬人民幣增長至9400萬人民幣,表面看似乎不俗。國內近年一直鼓勵市場要發展有自己特色的品牌,但目前我們尚未有國內品牌可與外來牌子爭一日之長短。
隨着國內市場開放,國際品牌將進一步湧入,相信競爭會加劇,對行業日後發展,帶來經營上的隱憂。因此,我與不少行家探聽新股銷情時,他們絕大部份的焦點都集中於「李寧」個人的明星效應上,憧憬其在2008年可贏取奧運贊助商的資格。
至於另一隻新股「勤+緣」(2366),其業務主要是為客戶提供電視節目相關的顧問、市場推廣和公關一條龍式的服務,不少投資者都將之定性為1隻媒體股,但實際上,它與我們所認識的媒體伯樂(8072)、媒體世紀(8160)等媒體股有很大分別。

「勤+緣」靠賣橋
據資料顯示,「勤+緣」所提供的一條龍服務,是先就市場進行了解及分析,提供合適的創作概念、題材及橋段,再引入合適的投資者,然後再就編劇、安排電視劇製作(不直接參與製作)、節目出街,以至引介廣告商對各方面,提供一連串的顧問及安排服務。
這種營運形式有兩個特點:第一、先了解整個市場「需求」(包括迎合國內政策及市場口味),再去引入「供應」。換言之,大大提高了客戶賺錢的機會(不論是節目投資者或日後投放該節目的廣告商),而作為在中間提供顧問的「勤+緣」,其收入自然亦會有正面刺激;第二、其經營模式不直接涉及製作,變相純粹「賣橋」,理論上所涉及的成本有限。因此,不少市場人士不將「勤+緣」視作媒體股,反而視之為「賣腦」及賣「國內關係網」股份。若以此作為定位,則此股短線仍不妨留意。
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