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慶祝父親節,子女紛紛帶着老頭去飲茶,看在中方的眼中,不知道有甚麼滋味。
為甚麼?因為父親節這個節日,是由美國人一手確立的。一九○九年,美國華盛頓有一個叫杜德夫人的主婦,母親在她十三歲那年逝世,她的爸爸一手拉扯大六個小孩。這一年,杜德夫人的爸爸也去世了,想起父親的貢獻,她就寫信給教會,要求定一個全國的父親節。
華盛頓的教會自然批准了,後來美國總統詹森,把六月十九日定為父親節。父親節本來是美國人的節日,在美國,正因為父子人權平等,做爸爸的不但不可以全天候君臨天下地「大X晒」,而且還常常要向兒子道歉,因此美國人才從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裏撥出一天,慶祝父親節。父親節,不是再強調一次做父親的「地位」,而是爸爸對一家人的「貢獻」。
香港如果想成為一個真正的國際都市,不僅要跟隨美國慶祝父親節,還要搞清楚人家的父親節是甚麼內涵。父親節跟父權沒有關係,也不是對巴金的《家春秋》小說系列裏那個高家的老太爺的又一次集體膜拜,不是再肯定一次「政府就是爸爸,人民是兒子,兒子不可以罵爸爸」的中國式倫理思維,而是這位父親,是家庭的一位忠誠伙伴,是一條郵輪上的忠實船長,父親節來了,讓子女對這位可靠的老朋友致敬。
跟着國際文明社會歡度父親節,不止是帶父親上酒樓吃幾籠蝦餃叉燒包,這些點心只會讓你老爸的血管多累積點膽固醇,而是趁機為中國社會血管裏的父權意識清清脂肪。香港人慶祝父親節,應該同時把中國社會的父權暗暗架空,把中國的爸爸請上神枱,暗中讓他成為一個「虛君」,防止他一動氣,往地上吐一口青濃痰,就以「我是你爸爸」為理由,對你該怎樣穿衣服、該不該染頭髮、看甚麼書、去甚麼地方旅行而動不動就「釋法」。
今年父親節,廣州市芳村區的區委書記,就搞了一個「小眼睛盯大眼睛」的活動,要求小孩監督父親,看見父親在家中抽煙、在外面嫖妓,就向老師舉報。
這是「美式文化」攻佔中國的勝利,雖然叫做「小眼睛盯大眼睛」有語病;小孩是純真的,他們的眼睛才大而明亮,中國的父親活到一把年紀,閉塞保守,不是膽小就是強蠻,他們的眼睛,讓香火薰了大半輩子,才會越來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