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民主派參選立法會的「協調」工程,持續佔據傳媒焦點差不多半年之久,顯見其重要性、複雜性和變化萬千。九月的選舉非比尋常,可謂現代版本的「上達天聽」,而泛民主派所能起的作用,也不比尋常。
當然,傳媒的興趣也是多樣化的,不一定是正面和善意,其中部分人最感興趣報道的是民主派如何「內鬨」的負面消息,「協調」消息,也是豐富的攻擊個別民主派人士或團體的材料。經過那麼多戲劇性的波濤起伏,柳暗花明,最後不論是「協調成功」,或「協調失敗」,都是大新聞。
我自己的看法稍有不同。身為45條關注組成員,我當然不能置身事外,但直接參與討論的另有成員,我又從開始已與地區直選無緣,所以也帶有三分旁觀的心境。從我的觀點,協調工程最重大的意義在於參與與堅持。民主本來的基礎就在於多元化和個人的自主權。意見不同、背景不同、組織及歷史不同的民主人士,自然有不同的意見和需求。「協調」艱難根本絕不奇特。奇特的地方反是在於這些人堅持努力下去,尋求解決的方案。無論辯論多麼激烈,有多大的不滿,下次仍是回到會議桌上。最近,劉慧卿發表聲明,表示不滿協調過程屢屢洩密,決定不再參加討論,但即使如此,她也表明會接受協調會議決定的任何安排。獨立自主是卿姐一貫作風,這次表現出這麼大的忍讓,我認為是值得重視的。
在協調過程中,大家不能不面對香港民主派在推動民主發展扮演的角色的強與弱,無論結果如何,九月選舉過後,這就是檢討過去,計劃將來的重要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