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星期國際金融市場將又會是頗為波動及難測的一周。在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議息倒數的數天前,可能出現不同的預測或謠言,各有各的理據,看看又如何演繹。
若根據上周反映通脹的兩個數據──消費物價指數和生產物價指數擴張幅度來衡量,不排除有較悲觀的分析員或有心人會發放加息半厘之預測。如果以核心指數作為量度標準,甚或基於格老對通脹威脅程度溫和言論之中肯之士,會預期加息0.25厘。還有縱使機會微乎其微,但卻未必沒有可能,如筆者此類「戇居佬」用另個角度解讀格老之言,以自己尺度量度經濟數字,從而認為聯儲局不會急於加息之死牛一邊頸者在市場中發「噏風」擾攘一番,市況又怎會不熱鬧非常?
正如筆者多番指出,美國經濟增長強勁,需求大增,各個環節顯示動力正在加強中,預期通脹來臨,加息乃屬正常不過。
問題是4、5月份的數據是否足以觸動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諸公的神經線?歷史數字當然可以用作推測未來數據的指標,可是不要忘記作為負責任的企業家,多不願意冒不必要的風險,眼見持續上揚的油價或原材料及商品價格,又哪有不預先為企業設置保護傘之理。故甚麼套戥、對沖活動皆不可或缺,不然便不是做生意,是賭博了。
然而世界工廠(或加工廠)的中國實施宏觀調控後,各類商品價格應聲滑落,油組增產以及庫存增加又令油價回軟,美國就業情況雖續見改善,工資亦稍見微升,然核心通脹率未觸及聯儲局心目中的水平,在如此環境下,不觀望多一段短時間而急於在此時此刻加息,又是否過於倉卒?
王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