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在各式各樣細菌病毒肆虐的年頭,最簡單有效的自保方法莫過於「洗手、洗手、洗手」。有研究指出,三分之一的醫院感染個案可以透過清潔雙手得以避免;不過,能夠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洗手習慣的女性卻只有七成四,男性則更低至六成一。有醫學報告解釋,細菌或病毒需要在一定環境停留一段時間方能繁殖,然而雙手正是主要傳播途徑,洗手是切斷疾病傳播途徑的最有效方法。 記者:張嘉雯
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和感染控制及流行病學專業協會報告指出,雙手是傳播細菌病毒的主要途徑,為避免交叉感染,巿民應該經常洗手。有醫學研究發現,多數人在日常洗手過程中,經常忽略手心、手指及手指罅等易藏細菌病毒的地方。
本港醫院管理局經反覆測試,研究出一套潔手教材,教導巿民正確的洗手方法。醫管局提醒巿民在上班前、下班後、回家後、預備食物或藥物前、接觸人體體液或排泄物後、替換嬰兒或成人尿片後、完成家居清潔或一般清潔後、如廁後、探病及離開醫院前,均須清潔雙手。
巿民可以選擇性質溫和及皮膚科專家認可的潔手產品,洗手前應脫去手上的飾物,洗手忌用熱水,手上的皂液需要徹底沖走,因為皮膚經常接觸熱水會增加患皮膚炎的風險,而停留在皮膚上的皂液則會令皮膚乾燥;洗手後要塗上潤膚乳液保護雙手,切勿用紙巾猛力擦手。
在沒有洗手設施或手部沒明顯污迹時,可使用百分之七十酒精或含有火酒成份的皮膚消毒劑。不少女士擔心酒精皮膚消毒劑會令皮膚乾燥,事實上酒精比清水及潔手皂液更能減少皮膚敏感及乾燥。由於酒精是易燃物質,故使用時必須小心;停留在手上的消毒劑需要完全乾透,用完後要放置於遠離高溫及小童接觸到的地方。
醫管局昨日聯同國際獅子會港澳三○三區及多個社區團體舉行「幫幫手.洗洗手」全港潔手運動誓師典禮,培養全民洗手的習慣。參與機構將派出百多名義工擔任潔手大使,向醫護人員學習洗手防染知識,利用潔手教材,以一對一形式教育巿民正確洗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