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於美國勞工市場有復甦迹象,令國內反對把工作外包(Outsourcing)的聲音暫時壓止下來。但隨着總統大選的日子漸漸逼近,估計有關外包的爭議將持續。美勞工部新近發表的一份報告顯示,在2004年首季美國內僅有4,633個工作崗位因外包而失去,同期總體被解僱人數則達239,361人,因外包而失業的人只佔後者的少於2%。
有趣的問題出現了。讓我們假設美勞工部所作的調研沒有偏差,即它有關外包對美勞工市場影響不大的結論的確反映事實,又是甚麼原因外包在美國引起那麼大的反響呢?
在五?六月號《外交雜誌》上發表的一篇名為《TheOutsourcingBogeyman》的文章,以一個頗有趣的角度來剖析這現象。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出發,作者達斯納教授首先指出任何有關貿易政策的爭論都離不開以下兩個規律:一、貿易所帶來的利益令民眾普遍受益,但成本卻集中於某一行業或企業的成員之間,這利益與成本分配的特性令在外貿中受損一方很容易組織起來,要求政府採取貿易保護政策。二、在總體經濟情況不佳時,大眾一般都將責任歸咎於外貿。他更認為,美國人大部份情願相信一兩篇有關外貿如何導致人們失業的報道,也不相信有關外貿如何為廣大民眾帶來實際好處的統計數據。
至於為甚麼美國人對外包有那麼強烈的負面反應,達教授認為除了上述兩項因素外,還有兩個原因。
科技突破已將愈來愈多昔日未被納入外貿體系的行業吸收進入其中,但美國民的心理一時不能接受這個現實,因為在他們心目中,外貿仍只局限在工業部門之內;另一原因是互聯網的發達和普及,令反對外包的民眾很易相互聯絡並組織起來反對外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