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論:高油價源自油公司策略

平心而論:高油價源自油公司策略

自OPEC兩星期前宣布每日增產200萬桶石油後,油價很快自42美元高價回落至現在大約每桶39美元水平。照目前形勢來看,相信油價會在現水平徘徊,其間價格會因應中東局勢的動盪而波動。
油價漲到今時今日的高位,除了那些廣為報道的因素,例如美元貶值令商品價格飆升、中國由石油出口國變第二入口國、美國攻伊令中東局勢動盪等原因外,還有一個鮮為人提及的重要因素,就是石油巨無霸公司近數年來的經營策略。

刻意減低鑽探量
近年油價短期極速上升,並不是石油巨無霸引起的,但它們的市場策略對維持高油價卻具有極大作用。根據正常的市場規律,如果某種商品價格大升,一定吸引很大供應量,那些供應者更會擴大產量以應市,賺取非常利潤,若以此規則來分析石油供求,其結論卻有些不合理。油價自99年起已經不斷上升,到了現在已漲了一倍有多,但各大油公司的鑽探和生產(E&P)預算卻沒有相應增加,就以今年需求情況這樣嚴峻,其用於E&P的預算只增加9%而已。但為甚麼巨無霸們不肯去大規模鑽探呢?表面理由是油價反覆,隨時回落到98年水平,即是每桶15美元,但這是似是而非的答案。
事實上,油價已穩定增長了5年,背後原因是石油需求不斷增加,特別是來自發展中國家,這是一個不會立刻逆轉的現象,石油公司比誰都深明這一趨勢。所以在商業角度看,只要石油供應量不急增,不斷增加的需求自會把油價推高,屆時賣一桶石油的收入便等於兩桶了。這個如意算盤比起花大錢去增加產量來得化算多了,因為鑽探石油是一門頂冒險生意,往往花費數千萬美元打一口井,所得的油產可以微不足道。所以石油公司自90年代後期便採取極保守策略,把大量工人裁掉,減低成本,縮小鑽探生產規模。

商業利益最重要
本來在自由市場裏,某一公司採取保守策略,並不是所有競爭對手都會認同,但在石油業的世界裏,除了OPEC以國家名義擁有石油儲備外,其餘屬於私營公司的油源大致上都屬英美兩國的石油公司,所以石油行內傳統上都是由7間英美油公司控制,稱為「七姊妹」(SevenSisters)。自90年代起,美國政府對大公司合併採取寬鬆態度,於是「七姊妹」也乘機搞合併,結果在數年內,Exxon合了Mobile、Chevron合了Texco、BP合了Arco等,就連「七姊妹」也變了「四姊妹」(加上Shell)。行內競爭對手大減,人少好辦事,在維護商業利益前提下,誰也不想做出一些搞亂格局的事,既然維持保守策略有利公司盈利,大家亦樂於採用。
但長期不鑽探就不能增加儲備,因為石油每日會因出產消耗掉的,既然到荒涼地區鑽探是冒險的事,於是一些財經專才(不是石油專才)提議到華爾街鑽探去,即是收購那些擁有石油儲備的公司,這是萬全之策。所以過去數年不斷有石油公司被收購,但這個策略對全球總的石油供應是沒有幫助,只是增添了大型油公司一個可靠的盈利來源。
既然石油巨無霸不思進取,有些專家轉而寄望渴油的中國石油公司能努力去鑽探,冀能刺激更多石油供應量。
李庚
英明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