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以來,投資者把資金投入股市之中,主要是希望不久將來,可以為投資者帶來「合理」回報,不過回報要有多大才算合理,則難以用三言兩語道出。亦因為這個原因,大多數散戶投資者心目中的「合理」水平就是愈高愈好。不過,若要在投資上有高回報,股票價值就必須要非常「抵買」,可惜在現實中,稱得上抵買的股份通常不多,主要不是因為企業的盈利能力的問題,相反是因為市場上供求力量較其他任何因素為大,結果只要有大戶在市場上沽貨,就算是抵買的股份亦會被「質」至不似股形。結果,投資者若只是以閉門造車的方式去評估某股份是否抵買,可能有機會誤中「陷阱」。
港股上周五因多項不明朗因素而跌穿12000點,最低見11789點,這次下跌之主要「元兇」,其實仍然是與過去幾個星期股市下跌相同,包括息口走勢不明朗、中國宏觀調控問題以及油價三個問題。其實在過去幾星期,不見得中國宏觀調控會令到中國經濟全面收縮,亦未見美國息率會有大幅調升的迹象,民企「爆煲」潮影響到藍籌股走勢更令人摸不着頭腦。
不過每次當股市下跌時,市場上的投機者總愛把一些「舊聞」重新包裝,當作新消息來炒低港股,這個現象其實反映一個不爭的事實,港股是由數個財雄勢大的超級大戶投資者所「壟斷」,所以只要這批大戶覺得「合理」的話,今次恒指要跌穿11500點其實一點也不出奇。
由於現時大市要炒上落較單邊容易,筆者相信短期港股即使不再有不利因素出現,市況仍然會繼續大幅的波動,而且部份時間的單日波幅可能會超過2%。投資者在市況大幅波動下,短期的投資策略仍然要以審慎為主,由於大市仍然以推低主要地產股及中資電訊股為主要走勢,散戶投資者若要自保,盡可能避免沾手近期成為災區的地產股及中國概念股。相反,較進取的投資者若認為跌市才是買貨好時機的話,則在可以選擇銀行股及幾隻公用股。
彭偉新
鼎康御泰證券研究部副經理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