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瑪麗醫院初生嬰兒深切治療部出現神秘細菌,院方在五天內相繼發現病房內八名早產嬰兒感染壞死性腸炎,其中一名二十五周大的早產嬰兒死亡,院方懷疑與細菌性感染有關,昨日即時通知衞生防護中心並聯同微生物專家展開調查,並隔離餘下七名早產嬰兒病人,院方強調七名嬰兒目前沒有生命危險。 記者:梁洵瑜、黎國剛、陳沛敏
有資深兒科醫生及微生物學專家形容,住在病房內的八名早產嬰兒在數天內全部染上壞死性腸炎,情況極不尋常,估計與細菌感染有關,當局必須盡快檢查是否與嬰兒進食的奶類食品、營養液或使用的醫療儀器受污染有關,也要檢查照顧早產嬰的醫護人員是否曾經染有任何傳染病。
瑪麗醫院兒科深切治療部顧問醫生藍章翔醫生昨晚表示,出事的病房在過去五天共發現八名早產嬰兒染上壞死性腸炎(Necrotisingenterocolitis),其中一名早產嬰兒在本周日去世後,院方才查悉其死因,該早產嬰兒只有二十五周大,體重只有七百三十五克(一點六磅),本身已有嚴重早產嬰兒併發症,壞死性腸炎是其中一個死亡誘因。
初生嬰兒深切治療部內餘下七名早產嬰兒之後陸續證實染病,院方已把他們隔離治療,並透過抗生素治療控制病情。藍章翔稱,七名早產嬰兒目前情況穩定,暫時沒有生命危險。院方連日來不停進行化驗,不排除今次的爆發是與細菌感染有關,但院方至今仍未找到是由哪種細菌引致。
由於該病房在短時間內有八名嬰兒染上同一病例,院方昨日即通知醫院管理局及衞生防護中心,聯同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系主任袁國勇等專家展開調查。
衞生署發言人表示,衞生防護中心昨日下午獲知會後即派出感染控制處主任翁維雄等數名醫生到場調查。
瑪麗醫院已把有關病房關閉,停收新症,以便醫護人員及微生物專家進行調查,院方並已實施一系列感染控制措施。據了解,院方會調查所有可能導致感染的可能性,包括化驗嬰兒進食的奶類食品及醫療儀器,昨日未有結果。
多位資深兒科醫生表示,不少病菌均可以引致壞死性腸炎,包括金黃葡萄球菌及大腸桿菌,但由於腸臟內也有無數細菌,如腸臟因潰爛導致腸穿,會容易引致嚴重併發症,也有機會細菌入血,不少壞死性腸炎個案根本無法查出致病原因。
昨晚有傳媒報道指導致今次事件的細菌可能是臘樣芽胞桿菌(Bacilluscereus),該菌一般存在於環境,如食物受到污染後會產生毒素,進食後一至六小時後會出現屙嘔等食物中毒病徵,絕少會致命,但如患者抵抗力極低,也有機會出現細菌入血等嚴重併發症。
瑪麗醫院發言人表示,不了解有關報道的消息來源,只重申現時仍未確定任何致病細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