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狀疱疹後遺神經痛乃帶狀疱疹最常見的併發症,一般指紅疹痊愈後仍持續疼痛,痛楚分為三類:持續痛楚、間歇痛楚及外來刺激引致的痛,如穿衣服時觸及患處或被風吹過患處。數據顯示年齡愈大,發病率愈高,其他高危因素包括眼部出現帶狀疱疹、急性期疼痛嚴重及免疫不全等。
治療此症旨在控制痛楚,除藥物治療外,並可藉經皮電神經刺激及神經阻斷治療來止痛。由於沒有單一藥物可持續有效治療後遺神經痛,所以醫生往往需要為不同病人選擇不同組合的藥物;臨床經驗顯示三環抗抑鬱藥、抗癲癇藥、局部麻醉止痛藥膏(Lignocaine)等藥物可顯著減低痛楚。常用的三環抗抑鬱藥包括Amitriptyline、Nortriptyline及lmipramine等;為了減少副作用的出現,一般由低劑量開始,然後每二至四周逐步增加至有效劑量,另最好在臨睡前服用;副作用包括口乾、便秘、視力模糊、排尿困難、體位性低血壓等,偶爾也可引致心臟傳導阻滯及肝臟毒性反應。
抗癲癇藥包括Phenytoin、Carbamazepine及Gabapentin等,劑量一般較治療癲癇症為低;副作用有眩暈、嗜睡、乏力、影響肝功能等;在療效上它們的差異不大,但Gabapentin在副作用方面則較優勝。
至於一般的消炎止痛藥則只能發揮少許緩解效果,未能有效改善痛楚;嗎啡類止痛藥雖有較理想的療效,但長期服用則需考慮其副作用如上癮及便秘等。
撰文: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藥物教育資源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