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司司長曾蔭權先生前天在香港總商會的午餐會上罕有的呼籲香港商界要積極參加政治事務。他更說:「由於普選是香港政制發展的最終目標,功能組別在立法會的角色最終也會有所改變,商界應開始反思其定位。」在不少工商界頭面人物仍千方百計希望無限期保留功能組別、保留政治特權的時候,曾蔭權先生這番話可以說是一個及時的提醒、是一個重要的勸告。
應該看到,這樣的訊息早在《基本法》定稿的時候便已經清楚不過,因為《基本法》第六十八條已清楚列明立法會最終將全部由普選產生。只可惜十多年來工商界及代表工商界的政黨一直不肯正視這個事實、一直不肯接受這個事實,不但始終沒有積極參與立法會的普選,更以均衡參與為名,希望無限期保留功能組別,以便可以長期保住政治特權。
我們認為,工商界這種「杯葛」普選的態度是令香港政制發展討論始終僵持不下的重要原因。試想想若果工商界改變態度,願意接受普選議席將會逐步增加並最終取代功能組別議席的事實,那工商界跟其他政治力量、跟其他政黨的分歧將會大為收窄,社會就政制改革達成共識的機會也將大大增加。
事實上香港工商界對普選的疑慮、對普選的戒懼是全無必要的。從西方民主發展的經驗來看,即使引入全面普選、即使把投票權不斷擴大,工商界依然是在政治上最有影響力的一群、工商界依然是最有實力左右政府政策的一群;不管是英國、美國、法國、日本都有類似的情況,香港顯然也不會例外。而且普選要面向數目龐大的選民,要爭取數以十萬計選民的支持,所需要動員的人力及財力資源是相當龐大的,工商界及受工商界支持的政黨在這方面的優勢是不言而喻的;只要他們的政策對頭、只要他們的政策不跟一般市民的利益脫節,工商界及工商界政黨在普選的勝望一點也不比其他政黨低,他們有甚麼理由視普選為畏途呢?
香港過去幾十年的成功,靠的是公平開放的經濟制度、靠的是公平公正的遊戲規則。香港工商界既然能在經濟上、在商業運作認同公平開放競爭,並在公平開放的競爭下大放異彩;為何在政治上又背離這樣的原則,對政治特權戀戀不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