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柱銘在立法會提出呼籲港人團結,與中央攜手合作,落實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政策,並於九日十二日踴躍投票。這一個釋放善意的和解動議,遭民建聯譚耀宗修訂,呼籲市民「選出擁護《基本法》、維護國家統一、關心民族前途,以及真正代表港人利益的立法會議員」。
譚耀宗此一修訂,已扭轉了李柱銘「大和解」的原意,而摻入強烈地為自詡「愛國愛港」的民建聯的選舉造勢的因素。前綫的何秀蘭再提修訂,「促請選管會馬上採取有效措施,確保市民可以自由投票,無所畏懼地表達意願。」此一修訂,明顯針對民建聯議員辦事處,近期不斷傳出冒市民簽名提交選民登記之事。
一個好端端的和解動議,被摻入政黨純粹的「意圖倫理」,更加上為選舉造勢的短期功利意圖,筆者無法不懷疑譚耀宗及許多立法會議員究竟有多少對市民的責任感。
當前香港絕大多數市民最關心的事情是甚麼?除了個人及家庭生活安定、經濟繁榮,除了與自己切身利益相關的香港自由、法治的維持之外,市民最大的訴求無疑就是特區政府施政之改善。沙士一役,平機會風波一役,維港巨星匯一役,還有審計署對政府亂用公帑的批評,市民已無法忍受政府的無能,行政立法的不調協,再加上中央釋法及插手香港事務,市民擔心的是港人治港的特區政府終被架空,香港終成為一個「中國城市」而不是「中國人的城市」。美中經濟委員會的報告,更為香港被排除在「國際城市」之外敲響警鐘。
市民的民主訴求,實在是由市民對董政權施政的不滿而引起的。市民已積累了極度不滿,但董伯仍在中央欽點之下得以連任,而連任後又出現了廿三條立法、沙士疫潮這樣直接損害市民權益的施政。因此,市民希望廢棄這種中央欽點的小圈子選舉制度,改由人民普選以實現人民的意志。
多數市民其實未必真正了解民主之好處,當然更不會了解民主可能帶來的弊端,但市民已充份領教不民主之害處了。「還政於民」的訴求是這樣獲取民意支持的。
中央既然無法接受「還政於民」這口號,中央既然對普選產生的「民命」如此敏感,為求與中央和解,民主派有人提出「退一步」,應是體現了從政者的「責任倫理」。然而民主派不能迴避的是市民的最大訴求,其實是要改革現行的政治體制,以改善政府施政。這才是與市民利益直接相關的事。
目前政制的問題很多。其中之一是最有民意基礎的立法會政團,沒有代表進入行政會議,而導致行政立法的不協調。行政會議的決策縱使得到立法會勉強的多數通過,也無法在社會上普獲支持。倘若九月立法會選舉後,泛民主派的議席超過或接近半數,那麼行政會議作出的決策若不符民意時,獲通過的機會更微。在這種扭曲的體制中,行政主導根本主導不起來。
政制的另一問題,是各個制訂政策的委員會,其組成已愈來愈多酬庸、苟且或照顧自己人的性質,使各委員會的政策建議既無質量也缺公信力,最近平機會委員的全部延任更是為人詬病。政制的另一大問題,是原來港英時代的決策系統、決策程序回歸後已告崩潰,因此,如何「改革體制,改善施政」,實是香港市民當前的最大訴求。
然而,政府高層、民主派或保皇派議員,對這訴求卻無一人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