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許多老房子老街道都因為現代的城建規劃而被拆掉,其中有一條短短的小街,在圓明園舊址附近,叫成府街。
圓明園建於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園子建成之後,起初只作避暑之用,到了雍正後期,大概清朝皇帝們太喜歡這個園子,尤其是乾隆皇帝,住在園子裏的時間越來越長,索性將朝廷六部都搬到了圓明園,也就是說,皇帝在圓明園裏辦公了。
清朝皇帝個個勤奮,天天早朝。六部大臣都住在北京城裏,家離圓明園起碼有二十多里,早朝在清晨丑時,你說坐轎前往的大臣們每天要幾點鐘起床趕去上朝?
於是大臣們紛紛在圓明園附近買地建宅,作為居停之所,也就因此成就了一條總長不過三百米的成府街。隨着大臣們聚集的,是商販店舖,賣菜賣布賣日用品,一條小街由是盛極一時,成了清朝高幹的集聚地。
八國聯軍燒了圓明園之後,成府街靜了一段日子,後來清華學堂來了,再後來成了清華大學。後來燕京大學來了,再後來成了北京大學。兩所大學初建之時,不設教授宿舍,大學教授們於是都到成府街上找房子。成府街於是又人丁興旺了。分別在於,前一次的熱鬧,是前朝大臣的車水馬龍,後一次的熱鬧,在小街上流淌的,是一代中華精英分子的學術和思潮。
由於臨近北大、清華,成府街後來就成了兩所大學校友的交往之地,九十年代之後,文化商人開始在街上開起了書店,一間一間如雨後春笋,小街於是成了一條著名的文化街,川流不息的,是專程來尋找知識學問的學子和慕名而來的遊客。
直到二○○一年,這條小街因為城市規劃而被剷掉。
北京人,尤其是在這條街上流連過的北大、清華人,都覺得特別可惜。外人如我們,聽了,也覺得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