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大量新股相繼在香港上市,真可謂排山倒海般湧來,即使港人在銀行存款數目龐大,但在這「抽水」狂潮下,相信很快會吃不消。
美國快將調高利率機會,國內亦可能因通脹上升而要加息,再加上7月1日本港再有大遊行及香港的政局問題等等,這些皆對港股構成不利影響,減低投資者入市的意欲,近期港股的交投逐步縮減可反映此點。既然如此,在目前市況並不太活躍的環境下,為何這麼多新股仍然紛紛進行集資、準備招股上市?莫非它們預期隨後市況可能更差,今次錯過了,日後集資機會更微?
假若問在過去12個月已上市的股份中,各位可記起其中8成?筆者暫時仍有印象的僅得數間,如中國人壽(2628)、人保財險(2328)、蒙牛(2319)等,其他的新股已無印象。查實不少投資者亦有類似情況,當新股上市時,在熱鬧過後,很快便會將該新股遺忘。除非該股份有某些特點,例如是處於行業中的領導地位,或是最大的數間,好像全國最大之類。正如全國最大的兩間移動通訊股,中國移動(941)及聯通(762),你認為哪一間較受市場關注?不容易遺忘?
當市場逐漸遺忘該新股時,則其交投亦較疏落,其股價的表現亦不會太突出。假若仍持有這些新股蟹貨時,可「翻身」的機會相信亦不太高。因此,筆者認為當新股在上市首一兩日,假若仍無利可圖,便應速速回吐,否則待新股變為舊股時,獲利回吐機會更低。
根據美國研究資料顯示,新股上市後,其平均回報大都跑輸大市。同時,新股上市第一日,通常是最佳的沽貨時刻。持貨愈久,「坐艇」機會愈大!
新股是近期熱門的話題,日前筆者亦跟好友閒談一效率極高之保薦人公司,事緣證監會在5月31日發布的一份名為「有關雙重存檔制度的最新進展」新聞稿中指出,在2004年3月31日止的13個月內,有數家保薦人公司分別提交了相對地大量的上市申請,期內,某家保薦人公司提出的上市申請數目高達12家。
讀者可能也如筆者般問,保薦人公司提出12間上市申請,有甚麼大不了?Punch-line就是在於這間保薦人公司僅僅用了11名持牌的專業人員。換句話說,11名職員負責12間公司上市申請,豈非一個人負責超過一間公司的上市申請?
嘩!這真是非一般人可辦到。大家可知一間公司上市所涉及的程序如何複雜?單是核數已不簡單,更何況其他。可見11個人負責12間上市公司的申請,究竟是怎麼辦到?這真是一推理的IQ問題。至於這間保薦人公司是哪一間?看來亦是一IQ問題,各位朋友若知道的話,靜靜來個email。
譚紹興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