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金管局總裁任志剛首次提出,銀行業要留意經營人民幣業務帶來的營運及聲譽風險,更促請業界在釐訂未來5年計劃時,注意上述情況。他表明該局在完成內部檢討及諮詢後,可能在監管政策上作出修訂以配合發展。
任志剛昨日出席銀行學會午餐會時,向在座銀行界人士提出,本地銀行業面對5項長線風險(見表),其一是與內地經濟愈趨融合及金融市場開放帶來的風險,包括銀行資產負債表內更大比重來自人民幣單位的業務風險;及銀行若未能有效分析、管理這些問題時,會造成嚴重的營運及聲譽風險。
銀行公會主席王冬勝認為,審慎經營相當重要,特別是涉及經濟快速發展的內地市場,金管局的提醒值得關注,銀行在發展業務時亦會小心挑選合適對象。他期望隨着內地銀行體系日漸邁向國際標準,貨幣及其他風險可以相應減少。東亞銀行(023)執行董事陳棋昌亦說,由於內地會計制度尚未全面國際化,故銀行進行交易,例如向民企提供貸款時,信貸政策要相當謹慎。
對於下一階段擴大本港參與人民幣業務的範圍,任志剛說,長遠計人民幣朝自由兌換方向發展,本港可經營的人民幣業務範圍一定更多,目前亦有很多發展建議,以進一步發展人民幣存款或其他人民幣相關業務;該局一直有與內地洽商,如何逐步推進「我哋心中有數」,但要在時機成熟時留待當局公布。他在演講中亦指出,期望不久將來,內地會公布更多讓本港銀行受惠於市場開放的措施。
該局列出的其他4項風險,包括整合後銀行業結構轉變的風險、科技風險、收益多元化的風險,及國際監管標準轉變的風險;短期而言,他又認為困難的投資環境,會令該局難以達致財政預算中的投資收入目標。
任志剛較早時曾披露,外滙基金4月的損失已抵銷首季利潤,被問及5月份的投資收入是否繼續虧蝕,他沒有回應,只表示每個月的投資表現波動可以很大,也承認「5月市況唔係太過好」,但強調「大家唔好太過緊張」,也不宜只看單月回報,表示半年度業績公布時會有詳細數據披露。